财富成都编辑注:在签发这条读者来稿时,一直有些犹豫,稿件里有一些敏感的话题,有一些细节也是作者本人的观察和感性的认知,不能视为严肃的调查新闻。正如作者所言,“有时候,分享一些丑陋和分享一些美丽同样重要,只要我们真心向善,经历了,成熟了,明天应该做得更好点。”。这样的分享,会惹怒您嘛?
财富成都读者分享:从知道芦山地震以后,作为一名去灾区采访的女性,时间快的让我觉得一秒20多帧的画面,立马被删减的没有。进入灾区,有忐忑,有害怕,也有激动。因为刚刚出发的下午,就传来一则志愿者不幸被落石击中遇难的消息。
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1,关于记者有无作用的思考
去灾区前,关于最美女主持的炒作已经甚嚣尘上了。我本人不喜欢这个女主持,女人的直觉告诉我,她在炒作。看了她播出的新闻以后,我个人没有得到实质性的信息,所以这样的新闻对我而言是无意义的。再加上以前参加过某省级卫视搞的汶川地震三周年纪念活动,为了增加所谓的节目效果,彩排的时候,导演一个劲儿的叫,胡椒水呢?胡椒水呢?煽情桥段的背后少不了的道具,这个时候我才算懂得。算是传媒专业出身的我,对于记者是否该去灾区播报,一开始是持不赞同的态度的。再加上这个自媒体相当活跃的时代,我想当然的以为灾民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呼吁关注,直至我自己进入灾区, 才发现即便是网络通讯如此发达的时代,知沟理论还是存在着。并且马太效应显现明显。由于受到教育水平、经济发展条件以及灾后物质条件的制约,芦山人民的实际情况和我在媒体上了解到的还是有出入。
乡村基发放的爱心餐,我了解到的是受灾群众并没有吃到。住在红星村的受灾群众有营养快线喝,住在王家村的人就只有农夫山泉。依恋集团赞助的爱心救援包,物品一应俱全,可是最后被媒体朋友领到的居多,有当地群众沿着一条街骂,原因就在于他们感觉分配救援物资不公,“凭什么他家比我家多分一个牙刷?”还有的受灾群众,住房损毁严重,在志愿者联系上表示愿意提供帮助的时候,她却把这样的救助机会让给了另外的人。
在芦山,交织着多种情绪,感动,气愤,难过,悲凉,积极,乐观……有的媒体因为自身定位的原因,可能选择性地关注某些方面的信息,还有根据我之前了解到的情况,媒介在进行议程设置的时候,主题在不同阶段是有不同侧重的:灾害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可能侧重于灾情的报道,第二阶段是救援的报道,第三阶段就要进入主旋律的报道:讴歌救灾过程中的好人好事。
那么不同的媒体,关注的点不一样,呈现的报道自然不一样。会形成一种所谓的媒介合力,尽可能覆盖所有的报道面。但是灾区的实际情况是复杂的,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一个还没有被标榜为典型的地方进行报道。所以,记者的存在还是有必要的。
受灾群众有自己的诉求,他们在利用自己的方式传播,比方我在灾区的第二天,就看到有受灾群众自发组织印制的告示,散发到了媒体同行手中。还有的群众,发现分配物资不均,且和领导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开展自救,像古代冤民拦皇上的大驾一样,拦住了某部队政委的车,要求提供救援。
同样,当地政府也有自己的诉求,他们可能想向外界传递两种信息:一是我们这个地方受灾严重,希望大家都来多多提供帮助。二是,我们的政府是高效有序的,开展的救援工作也是成效显著的。
同样,另一个群体也有诉求,那就是救援队伍。救援者也是人,他们作出的努力付出的辛劳也希望得到认可,毕竟在这个聒噪的时代,不营销推广一下自己,很容易就被革职或者遗忘。那么,如何来平衡这三面的诉求?谁能平衡?一个比较理想的答案就是我们的媒体和记者。所以,从传播信息这个基础功能出发,我们的记者是有必要赶往灾区发出一线报道的。我自己就佩服那种深入到了宝兴的记者们,那才是真正的新闻专业主义理想的殉道者和追随者。
2,关于灾区救援物资分配的思考
这次的芦山救援行动迅速,和汶川地震救援不同的是,这次媒体的议题多了一项:呼吁志愿者不要盲目前往。理由是爱心潮水般的涌入,造成了物资的拥堵,不利于开展救援工作。我了解到的情况是,芦山县城里,的确救援物资较为充足,反正媒体朋友们有的是当地政府提供的吃,还有提供的盖的棉被,以及依恋集团赞助的爱心包,以及乡村基赞助的爱心盒饭。毕竟在中国,有句话叫防火防盗防记者,生怕没伺候好这些记者主子们,一不小心来个曝光,不利于当地政府形象。
在和不同地方老百姓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物资匮乏的情况还是存在的,甚至在部分村或者组情况还比较严重。同样属于灾区,有的村有营养快线,有的村每人每天两盒方便面,十瓶矿泉水。不患寡而患不均。
灾区救援物资分配不均,有客观原因,因为参与分发的组织不是唯一的、每一个受援的村落情况也都不一样。然后,在遭遇灾难后,人的环境和心理都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变的条件下,这种细微的不公很有可能被放大,政府如果要做好救灾工作,如何平均分配资源就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当然,也不排除有个别人吹毛求疵,把一些小事情放大,如何提高他们在面对公共灾害时的素质,同样值得去探索。
3,关于灾难消费及作秀的思考
最美女主持、陈光标、樊建川、李承鹏、最美女志愿者……围绕着 芦山地震这场灾难,一系列的符号和标签也开始诞生了。川大的张小元老师曾经讲过一句话“别让新闻里的数字仅仅是冷冰冰的数字”。我的理解是,如果一则新闻里的数字仅仅是没有温度的存在,要么是记者没有写好,没有把事情的本质还原;要么就是我们的读者还没有找到共同的契合点,也就是所谓的共同的意义空间。但这归根结底还在于记者没有写好或者说采好。
一场灾难,对于有些人来说,也是一种机会,迁升的机会、出名的机会、炒作的机会,于是,为了这些机会,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去消费别人的灾难,当我看到电视里的有个女记者拿着话筒,问一个坐在自家废墟对门的中年妇女,你吃到热的稀饭你开心么?我真的有点想对她竖中指。还记得英国记者在南非拍的秃鹫之死么?选择专业还是选择人性?道德总是不可避免的和专业有冲突,这个时候该怎么选?真的要让别人的灾难成为我们前进的砝码么?
一些零碎的思考,想要给出一个逻辑,却发现还是不太搭建的起所谓的体系。 姑且聊聊这些吧。
我知道这个比较个人化的东西有偏见,甚至有细节失真,但这些都是我很想分享的。我在投稿这篇文章时,很担心财富成都的编辑会否签发这一条“读者投稿”。
我坚持认为,有时候,分享一些丑陋和分享一些美丽同样重要,我坚持认为,只要我们真心向善,经历了,成熟了,明天应该做得更好点。
(编辑:吴明)
Copyright © 2012-2006 财富成都融媒体—— 政务融媒体专业服务商! All Rights Reserved .
技术支持:全分享蜀ICP备13003206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02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