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第三届公园城市论坛即将召开,今天,跟随记者一起,来到天府新区兴隆湖畔,了解兴隆湖水生态环境最新情况。
兴隆湖作为四川天府新区特别是鹿溪河重要生态涵养和水利调蓄节点,充分利用低洼地形,壅水成湖,是“因势利导、去害兴利、理水营城”生态治水理念的生动实践。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府新区时,在兴隆湖畔首次提出“公园城市”这一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指示批示精神,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先行区,天府新区启动兴隆湖水生态综合提升工程,遵循“公园城市”理念,通过“重塑生态、搭建生境、增强体验、完善配套”重构自然化生态系统,进一步提升水生态、林水边界、陆地景观“三位一体”的生态承载力,探索形成自上而下、多方参与的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运管维机制,呈现“水清、岸绿、业兴、人和”的新时代公园城市典范。
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
构建自然化生态系统
1、重塑生态,搭建生境
兴隆湖水生态综合提升工程包含:水生态构建工程、碳汇综合提升和公服配套等,综合提升水域面积约4500亩。
一是凸出规划引领。坚持以全域水系规划为根本,系统梳理兴隆湖水安全的关键要素,成体系筑牢水质保障措施,实施分洪、引水、截污、治污、沉沙、拦渣等,推进水生态、水生物、林水一体化等水质提升构建工程,形成食物网链和操控物种群落演替技术和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二是保护原生本底。尽最大限度保留原始生态本底,梳理残次植被并实施修复,构建自然生态群落,基于科学生态性,叠加景观美学原理,以拟自然的方式提升群落生态性,在鹿溪智谷、兴隆湖岸线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相对稳定、可自我调节的近自然生态群落结构,为动物的栖息与移动提供机会。
三是植入智慧生境。构建智慧生态系统,将兴隆湖的环境可视化、数字化,运用多杆合一技术、无人机、无人船、水下机器人等,实时掌握生态环境的变化,动态管理兴隆湖,防范生态环境恶化,保持生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
2、创新理念,强化应用
以“街道一体化设计渗透入城,丰富场景、活化街区,水清岸绿、亲水自然”为设计目标,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打造国际、艺术、开放、共享的学院风公园街区,构建公园城市先行区的“试验田、测试区、体验地”。
一是突出开放共享的公共属性。打破传统的权属边界,形成开放空间与红线内外空间的一体化设计。
二是突出绿意渗透的生态属性。整合传统的道路景观设计与用地景观设计,在更大尺度与城市绿地系统融合。
三是突出人本友好的生活属性。街道空间一体化设计有利于开放共享空间,容纳更多的社区活动场所,并通过人本化设计体现城市温度。
四是突出价值转化的生产属性。细化布置社区商业或产业服务空间,并通过植入多元消费场景实现价值转化,提升街道活力。
3、完善配套,增强体验
通过自然化生态系统构建,完善公建配套设施,丰富亲水运动、简约餐饮、文化娱乐等功能,打造“近自然、富文韵、国际范”的湖滨景观带,实现“城市就像从自然中生长出来一样”。
一是以特色赛事引领运动时尚。结合水上运动特点和大众运动需求,引入国家体育总局下属水上运动中心,建设国家级水上运动训练基地;综合公园整体定位、奥运赛事项目,引入滑板、小轮车、轮滑等极限运动,打造极限运动公园,其中自由式小轮车和滑板公园可承接国际和国家级赛事,可供国家或省队训练、比赛考级认证使用。
二是以特色场景彰显国际风范。聚焦亲子、休闲、艺术功能,打造儿童与世界连接、与环境连接、与自我连接的儿童艺术中心;突出科技、活力、艺术气质,打造集露天音乐会、科技新品发布、时尚秀场等功能于一体的新经济路演中心。
三是以特色产业助推拥湖发展。清华新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中移(成都)5G联合创新产业研究院、商汤科技等创新技术产业项目相继落户兴隆湖畔,拥湖沿河发展态势加快显现,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引领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正加速形成。尤其是在此次水生态综合提升工程中,清华新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指导水质治理、国家电网在兴隆湖开展“碳中和”项目先试先行,充分发挥了沿湖校院企能动力,促进创新科技就地转化。
以生态之肌塑性生态
增强生态系统承载力
1、水生态承载力提升
兴隆湖水生态综合提升工程应用清水型生态系统构建技术,坚持尊重原始水下地貌、总库容不低于原标准的原则,在兴隆湖湖区通过水域地形塑造(9种水深梯度)、水下生态构建(4种沉水植物群落)、完善湖区底栖系统建设(5类大型底栖动物群落、10类鱼类群落等),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同时,结合水文分析,建立暴雨行洪Y型流场应对自然人工三维干扰,保障水体整体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库容约630万立方米的湖区水质整体已稳定达到地表水III类、超70%的指标已达II类水标准、部分指标达到I类水标准,透明度最深可达4米。
2、提升林水边界承载力
兴隆湖水生态综合提升工程采用林水一体化的创新实践,以林、水两大核心生态要素为基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要素,从全域生态视角,打造林、水协同共生的生态湖泊。通过水生草本湿地植物和在水中能够存活的木本植物进行耦合设计,形成水泽、草泽和林泽的有机组合,实现兴隆湖优美景观的同时,也为各种各样的生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功能,呈现“林环水绕、林水相依、林水共荣”的生态格局,体现“理水之韵,营林之绿,美湖之魂”。兴隆湖水生态综合提升工程不仅使城市湖泊水体水质保持洁净,维持城市的良好局地气候,也满足生物多样性生存需求,实现兴隆湖“再野化”。理论上林水一体的生态格局是自然稳定的,无需人为干预养护,但不可人为破坏。
3、提升碳汇供给能力
兴隆湖陆地植物策略以构建近自然森林群落为主,群落中“幼龄-壮龄-成龄”苗木按合理梯次配置,速慢生树种合理结合,形成近远期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稳定群落。不同树种的异龄苗组成复层混交异龄林,可形成“林冠-林下-林缘-灌丛”等多层次的栖息和觅食空间,增加动物栖息和活动场所的多样性,从而增加生物多样性。全域以台湾2号草坪为“底色”,坚持“全开放,可进入”,绿化率目前达到80%,乔木覆盖率达到50%,除南山与湖心岛作为生态隔离区,其他多为可参与的林下空间,形成一种“疏密有致、大开大阖”的空间格局。
构筑湖体驳岸时,舍弃不透水的混凝土,利用原形块石、豆砾石或鹅卵石滩、水生植物、自然草坡或当地材料来做驳岸,同时采用柔性防水,去除生硬的边界,增加生物的生存空间并使土壤能呼吸,以最简单低成本的方式构筑自然和野趣横生的生态环境。在生态保育区,仅允许开展保护、监测、科学研究等必要的保护管理活动,禁止进行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其他活动;湖心岛包含洼地、水塘林泽、潟湖、密林等多种生境,属于生态离岛,作为游禽、涉禽、候鸟等栖息地;南山多为陡坡、断崖及密林,除了育林外也为鸟类、昆虫、爬行动物、小型哺乳动物提供栖息地,均需与游客区相隔离。
营造岸上场景时,在全域打造慢跑绿道8.848公里,新增综合型驿站3处,修筑浮水廊、疏影廊等栈道,串联兴隆湖畔各驻足点;新增布局儿童艺术中心、路演中心、极限运动公园、独角兽码头等功能点位,完善现有公服配套设施5个,水上运动中心、湖滨广场、南岸咖啡馆、空中篮球场等实现全方位提升;并打造精品化网红空间,建成湖畔书店(中信书店),塑造“掉落在兴隆湖畔的一本书”的意境;同时,创新构建“沙”的场景,丰富“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态元素,打造兴隆长滩(砾石滩、沙滩)1.3万㎡,形成0.33km的白色沙滩湖岸线。2021年10月,兴隆湖实现开湖后的第一个周末,共迎来游客8.2万余人,顺利通过兴隆湖水生态综合提升工程后的第一次承载力大考。
Copyright © 2012-2023 财富成都融媒体—— 政务融媒体专业服务商! All Rights Reserved .
技术支持:全分享蜀ICP备13003206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0274号
蜀ICP备130032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