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成都热点关注:未来,兄弟爬山各自努力,南北城市竞赛有可能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口述 / 吴晓波(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有一个叫胡焕庸的地理学家做了一件事。他打开中国地图,在位于最东北的黑龙江黑河到最西南的云南腾冲之间,斜斜地画了一条线,这条线就叫“胡焕庸线”。
根据他的研究,这条斜线的东南方,有中国36%的国土和96%的人口,它养活了几乎全国的人口,却只用了不到二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而在这条线的西北,占有中国64%的广阔土地,却仅有4%的人口,并且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图片
图源:生态学报
“胡焕庸线”是中国经济地理学上一条非常有名的人口密度对比线,体现了中国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
大概在10年前,我有一位学者朋友,专门从黑河到腾冲,沿着这条胡焕庸线走了一遍。但如果放到今天,他可能不会重新再走一遍了,因为在最近10年,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已经由东西的不均衡,慢慢演变成了南北的差距。
图片
不久前,各地统计局陆续公布了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整理后,我们发现中国GDP排名前10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苏州、成都、杭州、南京和武汉。
在这个排行榜上,北京、上海、深圳的表现依然很稳定,天津第一次消失了,北方只剩下了北京一座孤城。这种南北方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落差几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所以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关注。
在过去大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北方一直是中国工业的心脏地带。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工业产值的大头几乎都是由东三省贡献。
这主要是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156项重点工程”为核心。这些重点工程大多分布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东三省更是集聚了大量钢铁、煤矿等项目。
图片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苏关系恶化。中央又提出“三线战略”,那时候流行一句口号叫“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
于是,生产力布局开始大幅度调整,曾经70%的工业布局在东北和沿海地带,之后大量工业建设开始向西南和西北迁移。沿海地区的大量工厂开始内迁,这奠定了长江中游地区的工业基础,政策倾斜后北方经济一路稳升。
所以,在很长时间里,中国的城市和工业格局是北重南轻。
1978年前后,中国排名前十的城市中,北方城市的出镜率不低。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哈尔滨、青岛都是全国领先的北方城市。
但往后的日子,北方的成绩就不好看了。1978年,那时候的南北经济比例是53.73%∶46.27%,到了2019年的时候,比例是64.56%∶35.44%。南北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很大的社会背景,就是改革开放以后,南方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带成为了改革开放的领头羊。
图片
首先,轻工业得到大规模的发展,接着是专业市场和流通领域的空前繁荣,五大经济特区和外向型经济刺激了航运事业的发展。
而在这个过程中,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北方地区和城市,却很难彻底改革曾经计划经济体制的旧习,这就造成了极大的发展局限。制度生锈,资源诅咒,北方经济开始走下坡路。
再接着,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互联网经济异军突起。不但南北城市的差距明显,以省为单位来计算的话,这个落差也在同步加大。
在2010年前,中国经济排名前10的省份中,北方省份还占4个,分别是山东、河南、河北和辽宁,而到今天就只剩下山东和河南了。
直到今天,南方已经成为国内先进制造业的主要区域。改革开放走过了42年,再来看中国十大城市的排名,局势已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今往后,制造业将完成一次智能化的改造。而南方的广东、浙江、上海等省市正在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全力主打高端产业链和价值链。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北产业差距在未来几年有可能进一步拉大。那么有人会担心:在未来,北方城市是不是就注定了集体沦陷的命运呢?答案恐怕并不是那么简单。
比如,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正在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而在黄河中游地区,像郑州、西安等城市,在过去几年的经济表现都非常不错。
在2018年的时候,西安率先发起了全国的抢人大战,在校的大学生凭着学生证和身份证就能在西安落户。也正是在那一年,西安的新迁入人口增加了将近80万。即便在今年上半年,西安仍然是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经济增长最快的。
接下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山东半岛、中原、关中平原、辽中南城市群发展,对北方城市来说都是一些基础性的利好政策。
不过,一个区域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最终依靠的还是市场的力量,人的解放和主动性远远大于区位资源优势和政策扶持。
今天,中国十大城市南北比例是9∶1,这应该是退无可退的底线了。接下来,兄弟爬山各自努力,南北城市竞赛有可能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