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养老服务业再次引起了代表和委员们的高度关注。李克强总理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扩大服务消费,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服务机构,重点发展养老、健康、旅游、文化等服务。
财富成都读者分享(作者:陈若焱/老虎财经分析师)两会期间,养老服务业再次引起了代表和委员们的高度关注。李克强总理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扩大服务消费,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服务机构,重点发展养老、健康、旅游、文化等服务。
养老产业是依托第一、第二和传统的第三产业派生出来的综合性产业,涵盖居住、护理、医疗、康复、健康、管理、文体活动、餐饮服务等领域,在中国老龄化加速的当下,无疑是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朝阳产业。未来20年中国处于老年化加速期,人口趋势和政策导向将推动养老产业的长期发展。
1.人口老龄化将是贯穿21世纪的中国基本国情,养老产业发展空间广阔。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那么这个国家就达到人口老龄化(我国从2005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有数据显示,2013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4.3%,65岁及以上人口占9.70%,由于我国1949-1970年的第一、二波婴儿潮正逐步老龄化,而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新生人口数量骤降,未来20年中国老龄化进入加速期。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老龄化人口已达2.02亿人,并将以每年1000万的规模递增,未来20年还将翻一番,突破4亿人。
同时,老年群体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消费群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群体的消费能力和动力将逐步加强。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老年人退休金总额达8383亿元;2020年,将达28145亿元;到2030年,退休金总额将达到73210亿元。目前老年人可用于购买老年用品的支出已达4000亿元。
2.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国家在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方面的投入还将持续加大,有利于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养老服务具有社会福利的属性,是目前面临的重要民生问题之一,需要有别于完全市场化的产业的政策导向和制度安排。2013年9月,国务院首次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三中全会《决定》也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进入2014年,养老服务成为了首个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全国“两会”关注的重点,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各项政策的落地执行。
3.市场化、民营化才是我国养老问题的关键。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养老服务业发展较早,养老产业化程度较高,模式较为成熟,很多经验值得借鉴。(1)美国政策支持下养老金市场化运行,使得自愿缴纳养老金占比达38.31%,远高于其他国家;(2)美国社区养老模式、日本银发产业发展说明养老产业需求旺盛,建立好行业标准、引入社会资本进入竞争有助产业发展;(3)过度依靠政府扶持的养老产业难以持续,欧洲五国给政府过度福利化敲响警钟。这说明,养老服务业只有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才能形成政府、投资者、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老年人多方共赢、健康发展的局面,过度依赖政府扶持的养老产业难以持续。
4. 我国养老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我国的养老体现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首先,政策支持起步晚。养老金制度90年代起才逐渐建立,2013年对养老服务产业进行了框架性说明,行业标准和养老金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仍有待建立。其次,结构失衡、市场化程度低、覆盖率低。最后,养老设施短缺,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总床位数尚不足养老人口总数的0.9%。
5. 2014年首个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从三个方面扶持养老产业,相关行业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1)老有所依:老年人基本保障,包括医疗保健、医疗服务、养老地产、养老金融服务;(2)老有所乐:老年人升级需求,包括医疗信息化、老年人娱乐;(3)老有所归:寿终正寝后入土为安,包括殡葬、墓地类行业。
(来源:老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