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成都信息快报:长时间以来,一些高校的教授“只做科研不讲课”成风,从教授本人到高校,都片面的将科研作为唯一的追求,因为那属于教授个人的显性成绩和学校的政绩。这样的风气至今依然笼罩着很多高校,其对教学的伤害,也是显性的,对学生的教育和成长,都会产生负面效应。
一方面,这种风气所崇尚的是一种个体私利,而非教育大利,学生长时间受此影响,难免价值观不受污染;另一方面,我们都知道,高校的教授、副教授,是极其优质的教育资源,俗话说,好钢就要用在刀刃上,这么好的教育资源不用在学生身上,就是一种资源浪费,而且对人才的培养也会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
真正的教授,就应该做到科研和教学的平衡,这也是社会对教授的基本要求。只有做到了这一点,科研才能汲取更多教学实践层面的营养,而教学也能得到科研层面的理论支撑,长此下去,高等教育的质量,才能“芝麻开花节节高”,人才的培养也会迎来长久的发展。
对于教授不上课的问题,其实国家层面早就开始重视。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教授、副教授必须讲授本科课程。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院士和知名教授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或开设专题讲座。还有文件指出,要完善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实现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
现在,即将出台的教授、副教授,3年不上课将被清理出教师行列的规定,可视为之前相关政策意见的进一步落地。其意味着对于教授不上课行为,将有具体的约束惩戒机制,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进步。
不过,如果纯粹将教授3年不上课将被清理看成是对“重科研轻教学”大学生态的纠偏,那也有些狭隘了。在笔者看来,其更预示着“教师退出机制”出现并落于实际的可能。
这几年,国家教育部接连出台举措,让大学生严进严出应成为高校管理常态。但别忘了要想让大学生“脱水”,大学的教师和课程也得“脱水”,否则只追求大学生的“脱水”便没什么意义。正如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所言,让“水专、水课、水师”无处安身。而若要做到这一点,也得改变过去大学教师终身制、铁饭碗的状态,推行合理的“教师退出机制”,搞活大学教育生态。
所以说,“教师退出机制”早该有了。而教授3年不上课将被清理的规定,确实可视为“教师退出机制”先行探索,未来相应的退出机制还应该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考评挂钩等,当然科研也可以作为一个衡量指标。
如果一个大学教师科研不行,教学也不行,那大学不应该容下他,否则就是对教育和学生不负责任的体现,也是对宝贵的大学教师名额的浪费。总之,终极目的就是让大学有大学的样子,让教育的价值最大化,完成培养人才的根本性任务。而无论是刹住“只做科研不讲课”这股风,还是推崇“教师退出机制”的进一步建立完善,都与这一终极目的相契合。
(来源:红星新闻)
Copyright © 2012-2023 财富成都融媒体—— 政务融媒体专业服务商! All Rights Reserved .
技术支持:全分享蜀ICP备13003206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0274号
蜀ICP备130032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