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成都热点关注:
“天生丽质”“高颜值”的四川,生态本底丰厚
从卫星地图上俯瞰,国土面积48.6万平方公里的四川美不胜收。在四川,分布着横断山脉、川西北高原、成都平原、盆周山区、秦巴山区等多个地理单元。复杂的地貌、高海拔落差,塑造了多样的气候和复杂的生态系统,塑造了多姿多彩的美丽四川。除了海洋,森林、沙漠、草原、冰川、山丘、湿地、湖泊和河流等生态系统齐聚四川。
多样的生态系统,让四川成了诸多珍稀特有物种的“避难所”,一大批野生动植物在四川躲过了迄今为止地球最后一次冰川期(第四纪冰川期)的侵袭。
从保护生态多样性角度来说,四川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之一。同时,四川还是全国特有物种最多的省份,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珍贵物种基因库之一。目前,全省共有野生脊椎动物1400余种,占全国总数的45%以上,居全国第二;有高等植物14470种,占全国总数的1/3以上。被公认的国宝级动物中,四川就分布着三个,分别是大熊猫、金丝猴和黑颈鹤。
从维护全国生态安全角度来看,四川是除了发源地青海,唯一一个长江、黄河两大干流都流经的省份。地处两条母亲河上游的四川,生态安全地位突出。特别是位于全国五大牧区核心区的川西北高原,素有“高原水塔”之称。数据显示,黄河四川段境内干流河道长仅有174公里,流域面积仅为1.87万平方公里、只占黄河全流域的2.4%,但黄河干流枯水期流量的40%、丰水期的26%来自四川。综合测算,黄河流域年径流量的8.9%来自四川境内。作为千河之省,四川境内96.6%的水系都汇于长江,地表水资源占长江水系总径流的三分之一,流域面积接近长江经济带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从形成生态文明保护新范式角度而言,四川肩负着探索国家公园建设管理的新任务。作为国宝大熊猫的故乡,四川和陕西、甘肃共同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同时,与甘肃一起努力打造若尔盖国家公园,推动贡嘎山国家公园纳入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放眼全国,同时开展三个国家公园建设与试点的省份并不多见。
“驻颜有术” 增数量、提质量,是四川保持美丽的秘诀
面对如此好的生态本底,四川的“驻颜之术”是什么?
知蜀君注意到,此前四川也曾面临“烦恼”。这些“烦恼”,最终通过一次次探索得以缓解、克服。
第一次大规模探索,始于上世纪90年代。这一阶段的探索重点,是解决生态资源“多和少”的问题。
当时,持续多年的森林采伐、垦殖、水电矿山开发等活动,使四川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1998年,四川的森林覆盖率降至有记录以来最低值,仅有24.23%。
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后,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随后,全省10万伐木工人转变成植树人。此后,又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湿、长江防护林建设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这些做法不同程度修复了四川的“绿色”: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达35.72%。
第二次大规模探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锚定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等重点任务,四川明确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一阶段,四川主要解决生态资源“怎么管好”的问题。
综合四川的经验做法,知蜀君梳理了三个主要“驻颜”路径。
路径一,理清思路守好本底。保护地是各类珍稀野生动植物和森林、湿地的分布地,是筑牢生态屏障的“主力军”。10多年来,四川抢抓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大机遇,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放在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
借助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四川对全省169处各类型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地完成采矿探矿权和小水电等清理退出及规划调整。目前,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3.98%,几乎覆盖全部的重要生态系统、生态功能区。
路径二,构建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
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过去10余年,四川先后落实林长制、河长制、湖长制,率先实现天然水域十年禁捕,并将全省三分之一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此外,省级层面先后完成古树名木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等省级立法,制定发展负面清单等。同时,陆续组建生态法庭、大熊猫国家公园法庭,设立河道警长,建立流域上下游左右岸联动执法机制等,加快推动四川生态保护步入法治化轨道。去年,四川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稀植物犯罪发案数仅300余起,较2020年下降70%。
路径三,改革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改革历程,探索国家公园体制是标志性事件。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期间,四川重点推进了三方面的改革:对保护地管理机构“合并同类项”,减少九龙治水;突出国家公园的整体性,弱化属地管理、强化机构管理职能,以确保大熊猫栖息地的原真性、完整性;有意识地将大熊猫的“小伙伴”栖息地划入国家公园,发挥旗舰物种的“伞护”作用。
试水市场化治理也是其中之一。过去10多年来,四川无论是在川西北地区探索市场化治沙、“物业化”管理河道,还是探索推广建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奖励机制,或者是扩大森林碳汇实施范围、启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都包含了这层含义:汇聚生态治理修复和保护的更多力量。
“养颜”不停 还要继续内外兼修、全民参与
四川经过第一轮探索增数量和第二轮探索提质量后,留下的生态家底可谓丰厚。
目前,全省七成左右的土地由森林、草原、湿地和河流湖泊构成。其中,全省草原面积达3.13亿亩,牢牢站稳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宝座。指标性生物中,大熊猫野生种群数量达到1387只,带动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植物活化石”珙桐总保有量超过1亿株。同时,长江鲟、五小叶槭等珍稀、濒危物种的人工繁育取得突破性进展。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美丽四川要继续保持“高颜值”,接下来该如何做?
首先,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谋划。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知蜀君认为,四川如要从源头上、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还需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在此基础上,建设好、管理好大熊猫、若尔盖和贡嘎山三大国家公园,早日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同步修复江河湖泊,保护珍稀动植物,加快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其次,坚持改革创新、试点探路。四川在保护生态上有许多敢为人先的探索,同时也进行了很多制度创新。这些制度创新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痛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与优化,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在推进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坚持问题导向,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勇于探索、大胆尝试,早日完成保护地机构整合。
再次,坚持全民参与、科教融合。四川独特的“颜值”是全民财富,还需要逐步构建起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生态保护治理机制。同时,四川优越的“颜值”是先天禀赋,也是发展优势。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不断把更多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生态保护成果惠及更多公众。(来源:四川日报)
Copyright © 2012-2023 财富成都融媒体—— 政务融媒体专业服务商! All Rights Reserved .
技术支持:全分享蜀ICP备13003206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0274号
蜀ICP备130032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