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成都热点关注:12月4日,成都市委召开乡村建设人才代表座谈会。座谈会上,农业职业经理人代表王伶俐、农业科技工作者代表王强、乡村公共服务组织代表张海波等乡村建设人才代表们各抒己见,结合岗位实际和工作职责,围绕农村人才体系建设、乡村规划提升、产业融合振兴、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90后”农业职业经理人王伶俐:
政策越来越好,年轻人更愿意回到农村
▲王伶俐
“从8年前回乡创业种地至今,我感受到成都对‘三农’顶层设计的强大支持,让我看到了‘三农’未来的发展潜力、发展路径和发展前景。”座谈会后,来自崇州市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90后”农业职业经理人王伶俐对未来充满期待。
王伶俐2015年大学毕业后,放弃了都市白领生活,投身乡村振兴“战场”,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运营农业合作社,实现了粮食生产全流程的机械化种植,促进了该村的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如今,她管理着近7000亩土地,同时运营着粮食烘储中心、农机合作社和天府粮仓智能育秧中心。
在8年的农业工作中,王伶俐切身体会着成都对“三农”的重视与支持。
“成都有免费的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培训、十年的职业经理人社保补贴、职业经理人的信用贴息贷款等一系列非常实用的政策支持,为像我一样在农村创业的年轻人提供了特别好的机会。”王伶俐说,同时,成都推进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让小田变成大田,更方便机械化作业。“为了鼓励我们实现粮食种植的全程机械化作业,成都在农机购置上也给予了我们更多的支持,让我们可以更快地实现农业机械化种植。”
正因为如此,近年来,王伶俐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在田间地头奔走,投身到农业生产、乡村旅游等产业。王伶俐说,乡村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结合自己在乡村创业的经历,她也对乡村人才振兴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在王伶俐看来,集成发布乡村振兴政策清单,能够进一步促进各类人才入乡创新创业。“成都先后出台多个有利于乡村人才培育、成长的政策措施,但很多人却不太清楚具体是何政策、如何申报、在哪里申报。”王伶俐说,可以通过在抖音、小红书、微信公众号等年轻人关注较多的新媒体平台集成发布成都乡村振兴政策清单,用简单明了的方式向大家“科普”。
加大农村地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对此,王伶俐建议,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同时,在农村分区域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让优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乡村,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引导大学毕业生和城市人才返乡下乡。“为进一步鼓励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队伍,建议将获得过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等省部级奖项的获奖者纳入成都人才分类目录;同时也建议将农业职业经理人,新农人、农机手等纳入成都工匠申报范围。”
“现在政策越来越好,我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农村从事‘三农’工作。”王伶俐说。
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农艺师王强:
如何提高农业产业生产质效?技术是关键
▲王强(左一)
技术,是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农艺师王强谈到的关键词。他表示,提高农业产业的生产质效,需加大技术推广应用。“龙泉驿区水蜜桃产业、都江堰猕猴桃产业为什么发展得好?这些产业兴旺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些区(市)县的产业有专业化技术推广部门和一批技术专家,他们为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奉献,成就了现今兴盛的产业。”
王强长期从事果树技术推广工作,他以都江堰猕猴桃产业为例,讲述专业化技术对产业发展的助益。
王强介绍说,都江堰猕猴桃近10万亩,专设猕猴桃推进办,为猕猴桃产业提供专业化技术服务。“这样单一化、专业化的技术部门更容易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大事。”王强说,加上民间的猕猴桃产业协会与政府部门的密切配合,吸引了民间资本和技术力量,凝聚大量本土人才,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共同促进了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都江堰猕猴桃产业发展经验为基础,王强针对提高农业产业生产质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在王强看来,推动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品牌化升级,专业技术服务部门是关键环节。“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一个县的一个产业规模达到10万亩以上,建议设立专业化技术服务部门,统筹应用好各级政策和资金,用于产业的发展。”
农业科技要发展,培育新农人是必由之路。王强说,只有更多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认识到农业科技的重要性,接受新理念、新设备,有意愿从事农业,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现代化。对此,王强建议,培养产业技术领头人,引领产业发展。“在产业技术部门内,建议培养一支长期且稳定的技术人才队伍,由一个技术领头人+N个技术人员组成,专业负责产业的统筹规划布局、项目申报与实施、产业技术问题收集,技术推广培训等各项工作,替政府制定好政策、利用好资金,为产业做好专业化服务。”
社会力量的参与,也是产业健康发展的有利助益。王强建议,在政府的引导下,成立统一的产业协会,整合民间力量,吸引与产业相关的各式各样的能人加入,充分发挥协会成员的力量,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生产技术标准、创建品牌,共同营销、共闯市场、共享成果。
“发挥好政府技术部门的引导作用,应用好社会团体力量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两者形成合力,才能把先进生产力转化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王强说。
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促进会秘书长张海波:
深化乡村“一老一小”服务,有两个关键
▲张海波
作为乡村公共服务组织代表,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促进会秘书长、成都幸福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创始人张海波围绕“一老一小”服务,针对如何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如何进一步深化乡村“一老一小”服务,在张海波看来,“做什么”和“谁来做”,这两个问题是破题的关键。
做什么?张海波认为,乡村“一老一小”服务需要明确服务目标,深化服务内容。
结合多年乡村“一老一小”服务工作实践和观察,张海波发现,由于乡村形态差异,服务体系、供给方式、实施内容也有明显的差异,开展服务的重点、难点也各不相同。同时,服务多以活动形式开展,针对性不强,频次不高,不能满足群众需求,也不能深度解决问题。“例如,某些村、社区一年开展3次留守老人学习手机活动,活动虽然开展了,但是并没有让居民熟练掌握使用。”
对此,张海波建议,根据差异化的乡村形态,梳理编写《成都市乡村分类便民服务体系导则》,锚定服务目标,形成服务标准,便于服务可以规范、有序、精准地开展。
同时,针对乡村“一老一小”领域的急难愁盼需求,通过精准设计、常态开展以项目化的方式回应解决。“例如,今年8月,我们指导四川大学青年志愿队伍在成都东部新区一村开展留守儿童预防手机沉迷志愿服务项目。5名大学生从‘偶像力量、暂离手机、聚光行动、畅享未来、对话手机’五个板块入手,在农村待了半个月,将留守儿童假期游戏平均时长从7.2小时下降到1.4小时。”
谁来做?在张海波看来,专业社会组织与青年志愿者应当成为主力军。
张海波说,目前乡村“一老一小”服务专业人员和组织的缺口较大,可以充分调动返乡青年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以返乡青年为对象培育乡村社会组织,扶持其就近公益创业,让其成为乡村社区“留得下来”的专业力量。
作为“志愿之城”,成都市各高校青年一直以来都是“一老一小”服务的生力军。针对这一特点,张海波建议,推广大学生精细化服务社区模式。“2019年以来,我们支持成都大学从大运村周边开始试点。以学院为单位梳理学科服务清单并‘菜单式’地向城乡社区群众供给,让大学生可以学科化、精细化、组织化,持续针对性地在村(社区)开展乡村‘一老一小’志愿服务。”
张海波说,“用好用活大运遗产,让更多的在蓉高校大学生更加体系化、专业化、精细化地参与到乡村‘一老一小’服务当中来,也是让青年服务民生,推动青年在基层成长的有益尝试。”
来源:红星新闻
Copyright © 2012-2023 财富成都融媒体—— 政务融媒体专业服务商! All Rights Reserved .
技术支持:全分享蜀ICP备13003206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0274号
蜀ICP备130032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