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成都热点关注:
图源:成都芯谷发展服务局微信公众号
10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针对“系统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 扎实推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有关情况,答记者问。中国资本市场近期快速“反转”,除了超预期的政策利好,“拼经济”将是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压舱石”。四川作为国务院批复的唯一“战略腹地”,成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财联社科创四川团队,近日受邀探访成都区市县“优等生”双流。
双流作为成都“11+2”中心城区之一,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新高地”,也是成都优势产业的主要聚集地。2024年上半年,双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2.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4.1%。双流作为2023年赛迪全国百强区、投资竞争力百强区、创新百强区,如何成为成都产业版图的重要一级?
双流简阳“股权合伙”
投资将高达数百亿
“我们这里背靠高铁站,20分钟就可以到达天府国际机场”。9月19日,“双简”结对联动合作区(以下简称双简合作区)最新发布的机会清单,仅双简合作区西片区(临空商务区),首批释放超130亿投资机会。随着双简合作区高质量发展,未来将吸引各路资本在此聚集,总投资或将高达数百亿规模。
双简合作区坐拥简州高铁站,距离成都东部新区、简州新城、淮州新城车程20分钟左右。科创四川实地调研获悉,与其他产业园区不同的是,双简合作区是由双流和简阳共同“股权合伙”投资开发建设,双简合作区是由双流区、简阳市两地投入比例按6:4方式投资,招引新落地项目产生的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到位内外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经济指标及地方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土地税收入、土地出让收入等财税收入指标,按照6:4共享,按年结算。
双简合作区以10.5平方公里为主承载,包含2个片区,西片区为简阳临空商务区的组成部分,约5.9平方公里,打造临空商务综合服务高地;东片区为成都空天产业功能区的组成部分,约4.6平方公里,打造先进制造科创转化高地。将两地的资源和优势打通,发挥双流产业、科教、口岸等方面的优势以及简阳交通、产业承载上的优势,充分激发两地的活力,实现双方临空产业错位协同发展。
图源:东进在线微信公众号
双流作为2023年赛迪全国百强区、投资竞争力百强区、创新百强区,在新形势下,似乎正在探索升级版的产业园区“双流新打法”。科创四川获悉,双简合作区在管理机制上采取“领导小组+管委会+公司”的管理运营模式。领导小组由双方的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是最高决策议事机构。双简临空产业管委会则全面负责合作区的日常管理工作,双方合资设立的双简临空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参与合作区投资、建设和运营。
9月19日,科创四川团队现场调研发现,双简合作区正蓄势待发,起步核心区基础路网已基本建成投用,部分产业载体也即将主体封顶。西区已建成简阳南站、西南国旅、学校等项目,签约运营多家酒店,未出让用地约 4.94 平方公里(7410 亩);东区已落地数家产业项目,未出让用地约 2.58 平方公里(3870 亩)。区内现有总人口约1.3万人,但根据规划,未来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市民将超过10万+。
双简合作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合作区的建设推进,推动双流和简阳在产业、科教、口岸、承载空间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实现双方临空产业错位协同发展,有力服务成都国际门户枢纽建设。”
面临新形势下的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双简合作区目前已官宣成立规模10亿、首期实缴1个亿的低空经济产业基金。未来将通过产业资本,撬动更多优质项目、高能级人才等在双简合作区“落地生根”。
央地合作+圈链赋能
成都芯谷新格局
科创四川获取的2024年第三方智库统计数据显示,成都双流区现有各类产业园区56家,占地面积约257.95万亩,在成都各区(市)县中排名第二。各类产业园区快速发展,助力双流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动能。在众多产业园区中,从“央地合作”项目,快速发展成为年产业规模达近百亿产业园区,成都芯谷堪称产业园区“双流打法”的另一个独特样本。
“成都芯谷起步于2016年,是非常典型的‘央地合作’项目。”明亮的展示大厅中间,成都芯谷发展服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科创四川,成都芯谷是成都市政府与中国电子“央地合作”、双流区政府与中电光谷集团旗下成都芯谷公司“政企联合打造”的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区。成都芯谷依托中国电子、中国电科、中物院等产业龙头,打造人城产融合发展的产业功能区,规划面积37.6平方公里。
根据成都最新的产业规划,成都芯谷已经纳入电子信息、数字经济两大产业生态圈,主要承载全市集成电路、智能终端、工业互联网三大重点产业链,协同发展高端软件与操作系统、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三大重点产业链。2023年,园区产业规模达近百亿元。
成都芯谷研创城作为成都芯谷核心起步区,面积为1平方公里,由澜至电子、中电九天等中国电子旗下企业拿地建设,并引入中电光谷集团与国有平台公司共同投资成立成都芯谷公司,负责研创城的建设和运营。经过数年的迭代发展,成都芯谷已实现了从蓝图到现实的华丽蜕变,截至目前,成都芯谷15家规上企业产业规模达14亿元,同比增长4.47%,初步构建了“央企带动,大中小微企业联合创新”的产业发展格局。
图源:成都芯谷发展服务局微信公众号
围绕建圈强链,布局新赛道,成都芯谷打通产业功能全链条,引进华大九天、中电九天、澜至电子、成都华微、中国网安等头部企业。如今,成都华微、中电九天等入驻成都芯谷的企业已经成长为成都市集成电路和工业互联网等产业链“链主”企业,发挥着显著的带动效应。目前,成都芯谷已落地项目43个,协议总投资342.5亿元,成都芯谷已有“四上”企业57家,高新技术企业32家,专精特新企业9家,创新平台22个,科创服务平台15个。
除了产业,成都芯谷产业园区“双流打法”另一个全国独创的模式是,园区里居然“长”出了一所没有围墙、校园和门卫的大学。在成都芯谷澜谷科创园的一隅,“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双流新型产业学院”的牌匾格外引人注目,它不仅是一块标识,更是产教融合创新实践的鲜活注脚。把课堂搬进园区,把学校开到企业堆里,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双流新型产业学院创造了“产教融合”的新模式。2023年11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双流新型产业学院正式入驻芯谷,下设集成电路产业学院、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区块链产业学院)。该校目前已与澜至电子、曙光信息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每年入驻研究生500余名。今年7月,首批193名研究生已经正式毕业。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科技园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强告诉科创四川:“成都芯谷有近200家企业,这里的产业定位需要这些人才。我们以企业所需进行了精准输送,让学生从‘象牙塔’与企业进行深度接触,我们还计划邀请企业人员来当讲师,让学生深入企业做项目,我们也认学分。”
此外,在成都芯谷园区内,距离企业集中办公区步行15分钟左右,就可以回到人才公寓。这些位置环境都不错的高品质住宅,双流居然选择了“最吃亏”的“只租不售”。让高层次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待得久,成都芯谷显然花了不少心思。
从央地合作项目“起家”,围绕链主企业聚焦上下游产业资源,引入高校进入园区开启订单式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培养,成都芯谷围绕电子信息、数字经济两大产业生态圈,聚焦集成电路、智能终端、工业互联网三大重点产业链,似乎正在“下一盘大棋”。想方设法抓经济的功夫下得有点深,产业生态圈建的有点大,产业链链接的资源有点长、有点多。从经济视觉看,这里是一个优质企业扎堆的产业园区,但从城市发展的视觉看,这里显然不只是产业园区,更是一个很CITY的城市组团。
“政经分离”
合作共建天府国际生物城
除了在双简合作区、成都芯谷产业园区的“双流打法”不断迭代,成都双流区深度参与建设的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又是另一套产业园区发展“组合拳”。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双流区似乎在适度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发展新模式。
2016 年 3 月 14 日,双流区与高新区以“管委会+专业公司+业界共治”的组织架构,在双流区合作建成了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规划面积44平方公里,主要聚焦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服务、健康新经济四大产业。2016年3月,成都高新区管委会、成都双流区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合作共建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这是四川首例在成都两大区域之间开展的共建项目。
科创四川获悉,天府国际生物城的“合伙”职责分工,由“成都高新区主导经济发展事务、双流区主导社会管理服务事务”,生物城范围内的行政审批权限和部分管理权限则通过两区生物产业部门授权至生物城,并积极争取省、市相关权限的充分下放,形成了生物城赋权清单,打破企业获取各类资源要素和政策服务的地域约束和行政壁垒,形成了跨区域高层协商和跨组织部门协作的体制机制。
经济区与行政区分离的职责分工,激发出史无前例的活力,经过8年发展,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已逐渐形成自身优势产业集群,成功引进通用电气医疗系统(成都)有限公司、国药蓉生、绿叶生命科学等高能级产业项目逾300个,总投资超1200亿元,稳居中国生物医药园区竞争力排行榜第一方阵。
产业的高速发展,必然催生一批优秀的企业。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纽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纽创医疗”)的实验室里,纽创医疗市场部经理窦瑛正拿着一根仅有3.0mm的外周乳突球囊扩张导管向记者介绍。纽创医疗成立于2021年,坐落于天府国际生物城,是一家专注于血管介/植入创新高端医疗器械的技术平台型公司。
“我们自主研发的外周乳突球囊扩张导管是全球唯一一款乳突结构的外周球囊。该导管由我们公司自主研发,目前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主要适用于外周血管狭窄、动静脉透析瘘管的狭窄,上面的乳突点交错分布有序扩张,能够大幅降低夹层风险。我们的乳突球囊跟别的功能性球囊相比,扩张压力是最高的,当面对一些比较硬的斑块的时候,能够有足够大的压力把它打开。”窦瑛说道。
纽创医疗总经理高飞表示,“生物城无论是从产业的定位还是相关产业的配套,以及各方面的政策,从创业的角度来说都是非常不错的,生物城在建圈强链的大环境里,在这个趋势之下,生物城对于三类创新的医疗器械重视的程度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就搬到生物城来了。”
据了解,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瞄准生物技术药、化学创新药、高性能医疗器械、专业外包服务及健康服务等 5 大细分领域和血液制品、抗体药物、新型疫苗等 18 个赛道,聚焦产业高端,打造产业生态圈,构建国家级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承载力的核心功能,建设五大国际功能级中心,不断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截至目前,生物城已成功引进项目超 300 个。包括国药蓉生、苑东生物、汇宇制药等创新药、医疗器械重大产业化项目;华西海圻、先导药物等重大科创平台41项目。
产业园区“双流打法”
开启“股权财政”新探索?
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张五常先生曾提出学术观点:中国县域经济竞争激烈造就中国经济增长。双流连续多年“霸榜”全国百强区、投资竞争力百强区,得益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大趋势,也离不开双流人在发展实践中的探索创新。以产业园区为抓手,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力量不可小觑。
新形势下,成都市主要领导曾明确指出:“园区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产业要发展、经济要做强,希望在园区、出路也在园区、重点还在园区。”
科创四川团队梳理发现,中国最知名的“产业园区1.0”版本,可能是类似1979年设立的深圳蛇口工业园这样的园区,功能较为单一。到了20世纪90年代,各类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快速在全国兴起,产业园迈入2.0版本:产业升级的高科技园区。2000-2010年,中国产业园区逐渐升级为以功能复合的综合性园区为主的3.0版本。进入2011年后,中国产业园区逐渐迭代为产城融合的4.0版本,逐渐开始探索“政经分离”“区域协同”等新的发展模式。
国际高新技术研究院最新提出了一种产业园区5.0、6.0定义:产业园区5.0是在产业园区4.0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升级,注重提升产业园区的智能化、可视化、生态化和国际化水平。产业园区5.0是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园区升级版。产业园区6.0则是在产业园区5.0基础上,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前沿技术,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智能化产业园区,实现智慧城市和产业园区的深度融合。产业园区的迭代,在具体定义到底是5.0还是6.0上或有分歧,但新形势下的地方经济发展,必须求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要求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过去,土地财政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但随着房地产市场收缩,土地财政的增长动能开始减弱。股权财政则是以财政资金组建的国有投资平台,其任务是培育产业、促进科创、扩大税基、增值股权、增加收入。双流在深度参与双简合作区、成都芯谷产业园区、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建设发展过程中,不断升级迭代的产业园区“双流新打法”,正探索更能适应新形势下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也是“股权财政”新探索。
今年1-3月,双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9亿元,新签约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1个,协议总投资164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2个,在航空经济、电子信息、医药健康这三个赛道上,开创了功能各异、组织结构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创造了1200亿产值。双流区不断优化产业体系,以“圈链思维”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依托航空经济区、成都芯谷、天府国际生物城,构建“6个市级产业生态圈+8条重点产业链+7条协同发展产业链”的3级产业建圈强链体系,推动航空经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成为成都市产业版图的重要一极。
双流的探索,只是成都在新形势下全力以赴拼经济,着力构建“土地财政+股权财政+数据财政”协同的财力增长新机制的一个缩影。
(来源:科创四川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2-2023 财富成都融媒体—— 政务融媒体专业服务商! All Rights Reserved .
技术支持:全分享蜀ICP备13003206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0274号
蜀ICP备130032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