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成都热点关注:
序言:9月27日,国务院批复《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规划》是国家空间规划改革后成都第一部覆盖全域全要素的“多规合一”总体规划,必将对成都未来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进一步做好《规划》宣传解读,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解读《规划》核心内容。
近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晓江受邀对《规划》进行了解读,认为《规划》很好地落实了国家战略部署,突出了成都发展特质,回应了美好生活需要。
▲李晓江
一、全面践行国家战略,在国家大局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从制度设计来讲,国土空间规划与过去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最大的不同是更强调国家战略的落实,所以国土空间规划的重点应该既要解决自身发展的核心问题,又要落实国家最关切的战略。本轮《规划》充分体现了成都对国家战略的贯彻落实。
一是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统筹考虑、精准标定了成都的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此次国批城市的城市性质的确定,不再是以往城市总体规划“一事一议”的模式,而是国家立足全局谋划,将所有国批城市放在一起统筹考虑,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战略布局。国务院关于《规划》的批复明确提出“成都是四川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并强调成都应“发挥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功能,建设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此次成都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是在全盘考虑全国发展大局、深入分析城市特质、科学研判成都核心优势和发展潜力后确定的,这对于成都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确立自身角色定位、推进新型城镇化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未来,成都将着重于高端高效的绿色发展,进一步在推动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发挥更大价值,更多地承载国家级甚至国际化功能,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和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做出更多贡献,书写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成都篇章。
二是积极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彰显成都在全国、全省的使命担当。成都是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交汇点。成都需要在全国、成渝地区、四川省和成都都市圈等层面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全国层面,《规划》充分发挥成都“双机场城市”和“国际陆港”优势,着力建强中西部面向全球的国际航空枢纽和中西部陆港主枢纽,构建陆海空联运战略大通道。
▲天府国际机场
▲成都国际铁路港
成渝地区层面,《规划》充分发挥“极核”城市引领带动作用,系统谋划“三中心一基地”核心功能空间布局,全面提升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推动成都向东与重庆相向发展,引领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
四川省和成都都市圈层面,《规划》深化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建强现代化成都都市圈,推动由以往的成都带动向成都都市圈带动转变,引领四川省“五区共兴”区域发展格局,带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实现区域整体高质量发展。
二、彰显成都发展特质,绘就持续繁荣的魅力蓝图
城乡发展落实主体是地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若将国家战略落实和地方发展诉求融合得不好,会让地方失去发展的积极性和动力。成都有最好的平原与自然条件,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经千年沉淀形成了人工和自然交融的人居文化体系。充分认识和尊重城市自身特质,对明确城市发展方向、优化城市发展路径、提升城市竞争力和特色魅力有重要意义。《规划》充分考量并尊重成都自然地理和文化内涵禀赋,制定了促进成都保持长远繁荣和持久竞争力的发展策略。
一是尊重自然地理禀赋,优化市域空间结构,谋划成都发展的长远空间。追溯成都2300年的建城史,从宝墩遗址到“两江环抱”区域的城址选择,体现了古代先人趋利避害的自然规律。当前成都发展面临交通拥堵、空气质量保护等较大压力,城市空间格局必然面临调整。《规划》充分尊重成都自然地理格局,保护成都平原良田沃土和平原灌区,强化龙门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涵养,统筹龙泉山森林抚育、储备林建设空间,推进岷江、沱江水系综合治理。
在此基础上,以“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布局模式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在龙泉山西侧中心城区进一步强化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龙泉山东侧东部城区集聚先进制造业,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的新兴极核,推动全市空间结构从“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转变。
二是突出城市文化基因,传承发展天府文化,提升成都持久竞争力。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一尊重五统筹”重要思想中的“统筹好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明确了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动力,而不仅是“锦上添花”“好上做优”。城市的发展,短期看政策、中期看制度、长期看文化,不同的文化特征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
成都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4500余年城市文明史和2300余年建城史,具有丰富的城市文化名片和体现全球价值的多元文化资源。同时,成都也是一个既有烟火气,又有文艺范的超大城市,譬如三色路夜市既有高品质餐厅和特色小吃烧烤等大众快餐共存的多样业态,也有拍照打卡和运动休闲场所集聚的多元场景,满足市民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消费需求,体现了成都多元融合、友善包容的文化特征,让成都在服务型城市中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三色路夜市
《规划》着眼于提升成都长远的竞争力,提出加强保护历史文化,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厚植文化底蕴,提出高水平建设“世界文创名城、世界旅游名城、世界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国际音乐之都、国际会展之都”,并明确了“三城三都”的空间落位,增强城市文化影响力和全球传播力,为未来成都在全球竞争中找准自身定位、彰显独特魅力打下坚实基础。
三、满足美好生活期待,将公园城市理念贯穿始终
成都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幸福指数一直位居全国前列。《规划》进一步深入挖掘公园城市以人为本的内涵,致力于维持其宜人宜居宜业的城市品质,将有助于成都在全球城市体系中持续保持其独特竞争力。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放在突出的位置,注重全方位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一方面,围绕人的生活需求,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创新“公园+”布局,依托公园、绿道等绿色公共空间集聚城市功能,在环城生态区等生态空间周边布局未来公园社区;围绕人的居住需求,优化居住空间布局,保障多元化住房空间;围绕人的出行需求,加速“城市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规划“上班的路”“回家的路”;围绕人的游憩需求,建立蓝绿交融的全域公园体系和三级绿道网络,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另一方面体现对生命全过程的关注,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推进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优化养老服务设施配套,实施公共场所无障碍场景营建行动等,大力提升市民幸福感。
▲东安湖体育公园
二是尊重本地居民生活方式,推动城乡发展进入深度融合期。成都乡村地域广、面积大、人口多,历来注重城乡融合发展,在尊重老百姓生活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乡村振兴。在全国超大特大城市中,我认为成都是城乡融合做得最好的城市。
成都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也走在全国前沿,乡村项目经常推陈出新,譬如农家乐在常规的餐饮住宿功能基础上,增加图书馆、健身步道等设施,并举办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以满足游客休闲、娱乐、运动、观光等多样化需求,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这不仅服务于大量本地居民,还吸引了全国各地人民前来消费体验,使成都很多的乡村成为了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规划》特别关注农村地区的发展,并紧密结合民众的实际需求,谋划了“走廊+片区”的城乡融合空间布局,以城乡融合发展片区为基本单元,统筹安排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和基层治理,强化走廊在产业发展、品牌塑造、特色彰显等方面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和引领作用。通过深化城乡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活品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来源:红星新闻)
Copyright © 2012-2023 财富成都融媒体—— 政务融媒体专业服务商! All Rights Reserved .
技术支持:全分享蜀ICP备13003206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0274号
蜀ICP备130032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