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成都商业丑闻(作者: 举个栗子)一篇关于Uber刷单的新闻日前刷爆朋友圈,讲很多司机利用Uber规则漏洞攫取高额补贴,数额多的甚至刷出来上百万。刷单方式有几种,最简单的是利用亲戚朋友给自己下单;复杂点的购买很多SIM卡来给自己下单;更加复杂的是有一套专门的系统,可以实现地理位置移动,产生一个完全虚假的订单,进而赚取平台补贴。
很多人担心,Uber好疼。但我想说的是,大家看到的是Uber被司机利用漏洞赚到很多钱,然而换一个角度,拜刷单所赐,Uber城市经理们的订单任务量被超额完成了,Uber的月度活跃用户数据层层拔高,在业务真正赚钱之前,Uber可以利用订单增长来拿到更多融资额。
就像一个要参加跑步比赛的运动员,如果可以用兴奋剂,又不会受到查处,那很多人会经不起诱惑。而刷单就是很多互联网平台的鸦片。互联网的游戏规则与传统行业赚取销售差价不同,在前期推广阶段,只要给用户补贴,就难免会引发刷单行为。
我先讲一个O2O一线真实案例,一个游戏厅提供了2000份1元10个游戏币的优惠套餐在O2O平台上销售,当地业务员在门口帮忙销售游戏币,安装App软件,这个可争取一部分市场推广费用。
几天活动之后,游戏厅老板满意,门口天天人气十足,O2O分站满意,虽然花了一点市场费用,但完成了总部要求装机以及订单任务。最大的受益者是游戏厅的市场人员,他们申请了2000份,自己找账号买了一半游戏币,然后再把这1万个游戏币按照市场价销售。
类似的刷单行为在很多平台重演。比如团购行业整体不景气,但是当年很多一线城市经理,其实是赚够了的。美团的好几个城市经理与商户联动刷单,把流量变现,早早实现了房子车子的人生大事。刷单大户是电影票和自助餐,城市经理与市场经理可以联手买团购电影票,然后给客户按照正价销售,差价就是自己的了。一些比较强势的电影院,还可以拿到平台补贴。
说到刷单,京东和阿里同样是大户,前段时间京东工作人员引导商户刷单的截图被媒体公开,引发了一轮关于刷单的大讨论。当然,京东被曝光不完全是因为刷单,而是被曝光工作人员引导甚至强制让商户刷单。毕竟,在家里偷偷吃点鸦片是一回事,逼别人吃鸦片是另外一回事。
为什么刷单这么“变态”的行为,却被平台有意或者无意纵容呢?因为在互联网行业经常会出现一种怪现象,“坏孩子”更容易脱颖而出,即用兴奋剂的运动员不会受到惩罚。毕竟互联网考核的规则太简单,资本方盯着订单量、交易额,而非传统商业意义上的通过产品销售价差带来的公司价值。
拿团购来说,其实毛利、销量、商户可持续等因素都应该被考虑,但是数据统计者只选交易额一个维度。团购高层就会把交易额作为主要KPI,销售经理会去跟商户谈只服务于交易额而非其他的订单。当常规方式实在无法满足无休止的数据需求,刷单就成为救命良方。当公司业绩按照领导人与其节节上升,创业者就有了更多与投资方谈判的筹码。这是一场行业狂欢的盛宴。
这种现象经常会让我想起一个段子。如何让猪上树?方案一,远景激励:给猪美好愿景,告诉它你就是猴子。 方案二,绩效考核:告诉猪如果上不去,晚上就摆全猪宴。 方案三,山寨效果:把树砍倒,让猪趴在树上合影留念。 通常高层会选择第一种方案,中层会选择第二种方案,但实际上基层往往选择第三种方案。如果再加上资本方的说法,那就是在风口,猪都可以飞起来。
刷单这种鸦片,可以给平台造成短期完美的幻觉。而互联网行业整体在这种虚妄的膨胀感中,又吸引来更大量的资本进行催化。这种奇怪的现象,可以称之为行业特色,也可以称之为泡沫。
为什么那么多刷单、腐败的平台,最终没有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因为牛奶掺水和水掺牛奶还是不一样的。如果刷单仅占很小的比例,或者是平台商户为了争取更好位置、更多资源的个人行为,那就是一种小调剂。我见过一个商户为了让自己位置更好,手工刷了十万pv,是其他好几十个商户的总和。但是,如果刷单比例过高,那最后难免暴毙。
比如高朋,当年高朋刷单非常严重,销售经理们凑几十万来购买自己的团购产品,赚取公司补贴,为了提高交易额,甚至把房产作为团购产品。这种疯狂行为导致东北大区所有管理人员被换血,也间接导致了高朋的死亡。当然,高朋死因有很多,刷单只是其中一个。
正常的拉新、留存会有一定的比例考核,而刷单是赤裸裸用钱来买数据,之后不会有任何留存。那么现在,谁沉浸在鸦片带来的美妙幻觉,谁会最终吞下苦果,用不了多久就会有谜底。作为一个普通用户,抓紧时间享受这个行业带来的福利就好。
附送一个颠覆三观的信息,个人用户利用平台规则漏洞进行刷单赚取补贴,这本身是不违法的。那些制造刷单系统,与商户联手侵吞公司财产的,才会违法。
来源:创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