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存款利率上浮比例已经扩大到1.5倍,既然大额存单定价是完全市场化的,那么,监管部门就不要再指手画脚.
财富成都热点关注(作者:余丰慧)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是,长期在准计划价格的管制利率环境下生存的商业银行,没有接受过真正市场机制洗礼,在市场定价上基本没有经验或者根本就没有做好市场调查,而是沿用以往思维坐在办公室按照过去计划经济做法胡乱杜撰出一个大额存单价格就投放市场了,结果是市场完全不买账。
6月15日是银行发售大额存单的第一天。各大银行的支行网点大额存单“成绩单”并不好看,有的支行网点只成交了一两单,有的网点甚至没有成交。了解、购买大额存单的储户也不多。
15日有媒体采访,让预测一下大额存单第一日发售的情况,笔者的回答是不看好,特别是不看好个人投资者购买大额存单。根据何在呢?必须从大额存单的本质说起。
大额存单不是中国的发明,而是起源于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当时,为了逃避1933年银行法的Q条款限制,即:关于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银行创新出了大额可转让存单。这个金融工具的核心在于价格采取市场化定价,以突破存款利率上限制约。至于其可转让的流动性以及可抵押、可作为一般存款受存款保险制度保护等,与市场化定价相比都是从属的。
然而,6月15日包括工农中建四大行在内的9家银行第一次发行大额存单却受到投资者冷落,原因在于脱离了大额存单的本质属性,即:背离了市场化定价机制,仍然采取坐在办公室里臆想的管制利率定价做法。就在15日前夕,就有市场消息,9家银行率先发行大额存单的利率是在存款基准利率上上浮40%。结果,15日发售时果不出所料,清一色的上浮40%。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如果按照市场法制理念分析,涉嫌几家银行合谋垄断对大额存单进行定价。这是完全违背市场法制的,也是市场之大敌。
另一种是监管部门即央行可能进行了所谓窗口指导,比如:要求大额存单利率上浮比例不超过40%等等。此前,利率下调和扩大上浮至1.5倍时,传说央行曾经要求商业银行维持上浮此前的1.3倍。结果,没有一家银行一浮到顶。既然已经放开,已经朝着市场化轨道迈进,却仍要行政手段干预和限制,这将是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最大伤害。
这种伤害已经体现在15日大额存单遇冷上了。试想,仅仅上浮40%,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2.25%,上浮后利率为3.15%,而按照目前存款利率可以上浮50%的规定,一年期存款上浮后利率为3.375%,一年期大额存单低于0.225个百分点。与其购买大额存单,还不如直接存款呢?大额存单一年期收益比余额宝要低2200多元,比三年期国债第一年则要低4560元。余额宝随存随取的超强流动性,比大额存单变现能力强得多,而且可以1元起存,而大额存单最低限额为30万元。根据银率网统计,5月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06%,再加上目前股市上涨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大额存单利率上浮40%根本没有任何竞争力。原因在于背离市场,没有真正按照市场资金价格定价所致。
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是,长期在准计划价格的管制利率环境下生存的商业银行,没有接受过真正市场机制洗礼,在市场定价上基本没有经验或者根本就没有做好市场调查,而是沿用以往思维坐在办公室按照过去计划经济做法胡乱杜撰出一个大额存单价格就投放市场了,结果是市场完全不买账。这个教训是深刻的。学会在真正市场经济机制里游泳是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眼前最迫切的任务。
笔者建议,既然存款利率上浮比例已经扩大到1.5倍,既然大额存单定价是完全市场化的,那么,监管部门就不要再指手画脚,不要任何所谓的窗口指导。放手让商业银行真正按照市场资金价格来定价自己发售的大额存单利率。这样,一方面能够真正提高大额存单的市场竞争力,得到市场和投资者认可,更重要的是使得真正成为倒逼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后最锋利的一把利剑。
与本文同步的《慧眼财经》公共微信开通了,微信号:yfh60716;也可扫描二维码,或者直接从订阅号中s搜索“慧眼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