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成都商业观察(本期主角:俞敏洪) 互联网天生的共享精神、免费精神、去除鸿沟等主题,跟新东方都是无缘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传统机构能够存活的最大原因之一是把资源据为己有,其实在更大的范围内,他们加剧了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新东方要在商业模式上大破大立,必须在互联网精神的新商业图腾下,重新定义其企业愿景和使命。
前两天,著名教育培训机构新东方发布了2015 财年财报。报告说业绩不错,K12和在线教育两大块收入均在增长。此后,网上也流出了一份俞敏洪老师的内部讲话,题为“新东方的变革、颠覆和坚守”。说实话,俞老师的讲话跟以往一样激动人心,但在如果仔细咂摸一下其对新东方未来的描述,小西以为有些隔靴搔痒,没有说到点上。从重要性上看,此次演讲很可能算是俞敏洪对新东方改革进行顶层设计的纲领性文件,不容大意。但在小西看来,这其中至少有两个关键点,俞敏洪老师并没有看破(或没有讲透),甚为遗憾,特简列如下。
第一点,新东方目前无法解决的核心问题——表层是名师价值的最大化,本质是名师们“自我价值”的最大化。而阻碍这一问题解决的障碍也有两层,表面一层是管理问题,但本质那一层是新东方现有商业模式和组织形态的局限性。
新东方近年来出现的问题,不止业内熟知,普通的新东方学生也有不少的感知。简单说,“体制僵化负担过重、内部管理混乱、教师待遇多年不涨、老教师被边缘化、名师纷纷离开、金牌课程被抢、业内优势越来越弱、学生口碑逐年下降,加之众多元老的离去”等一系列质疑,都曾在业内引起热议。
但问题是,俞敏洪在提出几点变革方向之前,并没有从乱象中抽离出这一最核心的问题——即:名师的价值最大化。
俞老师在讲话开头就很有底气的宣称——我们新东方拥有了巨大的资源,我们每年有三百万学生,我们有接近四万个兼职和专职的老师和员工,我们拥有着无比多的大数据——实话讲,这个调调是很不对的。现在这个时代,谁还敢说“拥有”哪些东西?到处都在共享、分享。尤其是那些名师们,离队单干的榜样历历在目。如果说,过去这种“叛变”是陆续产生的,那么未来将很快迎来“批量出走”的情况。俞老师现在还对这种“资源”的“拥有”如此看重,实在不应该。
那么,名师们一定要走的原因是什么?表面上是那几万块钱分成的问题,根上其实是名师们“自我价值”的觉醒。过去,新东方想得太多的是如果把名师们当做一种“资源”来盘活利用好,但现在问题是,名师们都在想如何让自己的价值最大化。这是市场经济,更是互联网新经济背景下的必然结果。你不信,在现有状况下,即便新东方继续提高对名师们的分成政策,老师们依然会选择离开。
这是为什么?
表面原因是管理问题。这一点,俞敏洪想必是有明确认知的。在讲话中,他提到了体制,提到了官僚主义,提到了组织机构的变革。当初,新东方等培训机构的崛起就是因为相对于体制内机构,他们有更灵活的机制,更有吸引力的收益,更多的自由和公平。但若干年之后,新东方这样的培训机构也患上了跟体质内机构类似的病症。新东方的管理遇上了瓶颈,老师们的“自我价值”体现遇到了瓶颈。
这种瓶颈的根本不在别处,正是在于新东方赖以起家的商业模式和组织形态。过去,新东方等培训机构主要通过在名师资源、招生、场地等方面完成资源对接,获取收益。而进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这个场地变成了产品运营(平台工具),招生成了更复杂的流量获取。这是新东方要学习的新技能,也是我们常规上认为,传统教育机构落后于新兴教育企业的地方。
但我们还需要继续往深层次看,在GET这种新技能的背后,更关键的是要理解老师、学生以及中间机构等各方关系的重置。核心关键词就是:共享经济,去组织化。
以100教育、跟谁学、疯狂老师等公司为例,其玩法都是打造一个对接平台,绕过传统机构,创造让教师和学员之间直接联系的机会。这种新玩法跟传统玩法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就是他给老师们提供了个人价值最大化的可能。这种可能如何实现?
第一是单位时间内的价值最大化。过去在培训机构内,一个老师线下教15到40几个学生,个人时间基本上就被安排满了。但通过线上手段,学生数量可以扩充很多倍。通过一些1对多的互联网渠道,一个老师同一时间内所能触达的学生数量以及收益可以以指数级增长。第二是可以利用的时间比以前多了。过去的玩法中基本要求老师的大块时间,八小时以内的时间。但移动互联网时代,老师们的碎片时间也可以利用起来。尤其是在公立老师任职的老师,在一些在线答疑平台上完全可以充分利用他的碎片化时间获得收益。其三是,空间上的突破,在线应用打破了原本局限于地域的资源不均衡现象。让一个四线小城的学生随时随地可以与北京的名师学霸对话,进行常规的教学活动,这对很多学生来说是很大的惊喜。而对于传统培训机构,即便建立更多的教学中心,让名师现场面对面,成本依然太高,也很难成为一个长期的教学行为。其四是给教师更多的自由,可以自主选择个人价值的变现程度。互联网平台在教育工具、场地和生源等方面都给予了越来越多的自动化支持,教师完全可以选择去组织化,摆脱原有的机构束缚,利用平台养活自己。其五是数据资源的复用性,在原先的培训机构群体中,培训资料是机密,是天生反对资源共享的。但在目前,很多数据资料都在免费分享。
坦白说,俞敏洪或者新东方对亟需的变革已经在“心态”上做好了准备。俞敏洪老师自己也说,对于名师等资源,“如果利用好了,就是变革成功的重大基础。如果我们利用不好,它就会变成我们变革成功的障碍”。他也提到,“不管原来的体制多么地臃肿,不管官僚主义多么地严重,不管我们多么地老资格、老资历,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承认问题,拥有洗心革面的精神,生命总是能爆发新的青春和活力”。但小西通读讲话全文后认为,新东方具体要承认什么问题,还需要校准。
第二点,新东方要在商业模式上大破大立,必须在互联网精神的新商业图腾下,重新定义其企业愿景和使命。新东方作为伴随上世纪末出国热潮而成就的一个励志传奇,我们致以敬意,但在眼下,从赖以续命的立司基因到进行内外沟通的话语体系,都到了大修重建甚至推到重来的关键时刻。
其实,让新东方来探讨互联网精神下的商业模式完全是强人所难。
所有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求学的人都比较了解新东方的崛起背景。小西犹记得当初上大学时,舍友送了一本薄薄的《新东方精神》,看完后浑身热血沸腾。俞敏洪创立新东方时写下的校训是:“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应该说,俞老师以及新东方的确激励了很大一批人。
但时过境迁你再想想,新东方的商业模式其实自有其局限性。简单说,四个字“办班收钱”。收谁的钱,肯定不是一般穷学生的钱。就新东方的收费以及他主打的出国语言培训而言,基本都得是颇有家底的家庭。小西曾经有次替外地某亲戚到新东方总部缴学费,当时就被震撼到了。那简直就是一个银行营业厅的感觉,叫号交钱报名。但这就是一个简单挣钱的事。后来那么多复制新东方的公司,模式基本没有任何创新,只是因为教育市场相对分散,都活得不错,还能上市。他们的成长过程虽然与互联网的发展几乎同步,但他的成长主线与互联网并没有太多交集。
当我们把新东方的玩法跟互联网的玩法放在一起比较的时候,区别就显现出来了。
互联网天生的共享精神,免费精神,去除资源鸿沟等主题,这些跟新东方都是无缘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这些主题在今天的教育领域里面非常重要,但这与新东方的立司使命基本不相关。传统机构并没有致力于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根本问题,他们能够存活的最大原因之一反而是把资源据为己有,其实在更大的范围内,他们是加剧了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当然,我们不一定说互联网的玩法逼格就高一些,就高大上一些。但他们的确是根本上就有很多不同的玩法。
所以,新东方做互联网业务就会很矛盾,很有问题。他的互联网尝试行为基本上只能作为原有培训业务的附属出现,他也很难提出基于互联网要去颠覆、要去改造教育的愿景,更难提出具体的动议。毕竟,自己革自己的命是最难的。
然而,产业的代际革命就是这样自然而坚决的发生。互联网以其天生的各种玩法、思维和精神,成为眼下事实上的最先进生产方式,而且一并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以互联网为中心,大家已经不自觉的衍生出一套新的生态系统、甚至话语体系。
在这个生态系统里,你不免费,不共享,不做平台,你就是落后的,反动的;在这个话语体系里,什么产业报国,什么绝望希望人生辉煌,都被解构掉了。
其实在某种意义上
,新东方面临的问题,跟联想等上一代企业是一样的。他们的整个企业三观、人生三观都被打碎在地。
在互联网扫荡一切,一切行业都在迎接“互联网+“之时,转型更快的公司不但在战略上转变快,企业的话语体系也早已向互联网看齐。反观新东方俞老师的这次讲话,你还是会发现不少不合乎互联网“语境“的认知和表述。我们很高兴看到俞老师旗帜鲜明的提出要”坚守教育本质“,但在我们在他的表述中,看到了太多“道德”层面相关的内容,比如他批评“很多人都没法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他还在强调“丧心病狂做教研,真心实意爱老师”。小西在此不是说,这些内容就不该强调,就没有意义。
小西要强调的是,这些内容很有意义,但这些东西在这样一份讲话中,占比太多了、偏离中心了,大家想看到的“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坚守教育本质”的技术性阐述反而是缺失的。大家想看到真正的干货,简单说就像Facebook的那条著名标语——Codewinsarguments(代码赢得争论),而不是过去那种大行其道的煽情励志或者动辄跟家国相关的宏大叙事。那么,为什么大家没有看到这些干货?小西以为,这说明,新东方还没有想好如何在互联网精神的新商业图腾下,重新定义其企业愿景、使命和章程。
总而言之,“互联网+教育”的变革才刚刚开始。未来五年内,这一领域内的创新和颠覆将会越来越激烈。迄今为止,我们尚未看到一家堪称为“现象级”的创新教育企业。但一旦有这么一家公司站出来,也就是新东方被拍在教育这片沙滩上的时刻。
黄小西:互联网战略智库,营销传播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