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成都商业观察: 一方面中国热钱涌动、创业热情热火朝天,一方面资本开始扎紧口袋、放缓投资步伐,对广大创业者而言,融资依旧困难,许多走在股权融资路上的传统企业,更是步履艰难!
支招传统型企业,如何探索股权融资的路径
融资难,股权融资更难,传统企业股权融资难上加难!一方面中国热钱涌动、创业热情热火朝天,一方面资本开始扎紧口袋、放缓投资步伐,对广大创业者而言,融资依旧困难,许多走在股权融资路上的企业,更是步履艰难!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随着前几年IPO的开闸和全民PE热潮,那一拨韭菜已经割完,剩下的中小型企业只好转战新三板和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但就笔者接触的挂牌企业和拟挂牌新三板或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的企业而言,能或得融资的寥寥无几,挂牌后除去政府补贴的奖励能冲抵挂牌费用外,也就资产质量较好的能或得一些关联银行贷款,至于增发、并购,离企业还是太远。
三大原因阻碍传统企业股权融资
一线城市,尤其是北上广深,创投环境和国家政策优厚,利用其先天的政策、技术、人才、资源优势,一直奔跑在前,同时也如同巨大的吸铁石,将全国二三线城市的优质项目都源源不断的吸纳过去,原因也很简单,那里有广阔的市场、充沛的人才和资源、还有包容失败鼓励创新的环境,更是布局全国市场的战略桥头堡。
就笔者接触的创投环境和了解到的信息而言,传统型企业依然首选的还是银行贷款、商会联贷、民间款等方式,有一些有资本意识的开始登陆区域股权交易所和挂牌新三板,但他们对资本市场依然保持着警惕和观望,原因主要来源于媒体传播或坊间传闻的,资本驱逐创始人甚至将创始人打入牢狱的传闻。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来源于对资本市场、资本运作、投资融资、并购重组等意识和知识的匮乏和相关人才的短缺。毕竟研究产品和客户心理是企业家的本行和专长,交易股权和买卖企业对他们而言可能都没有机会接触,更不用说企业里面有这方面的专长人才。
还有一个阻碍在于政策的解读,这两年的高压反腐,拔出罗布带出泥,让政企关系再次面临紧绷,大家都刻意保持距离,这种方式和改变是对的,但也有一些民企借此远离政府,所以他们对国家这次释放的改革红利——创新创业的支持,许多政策一无所知,许多补贴和扶持概无了解。政府机构许多积极的变化和放权的领域,更多的让许多科技型、互联网型的企业获得益处,许多传统制造型企业聚堆后还是互相感慨国家无相关的扶持。
面临以上情况,笔者也看到了许多当地政府和创投机构、行业协会做的一些积极引导。举办各种投融资洽谈会、创业大赛、培训班、带队走访创业大街、孵化器,各地政府几乎都有自己的孵化器,笔者甚至在镇上也看到了创业咖啡馆和农民创业大街。这些举措,极大的鼓励和影响和创客们。但技术类和互联网类企业居多,传统型企业参与的热情不高。
节奏不对称,传统企业如何搭上VC的快车?
现实的问题依然摆在案头,要发展依靠自身和债权融资依然到了瓶颈,而对接风投却无路可寻。
其实这里的原因主要和创投机构的业务模式有关,创投机构旗下的基金一般存续期7-9年居多,其中5年为投资期,2-5年为退出期,而对项目的期许,基本就是一个项目的单体回报要能覆盖基金的整体额度,毕竟项目投资成功几率10%-20%,所以倒推到每个项目,对项目的成长性期许就要很高,每年的增长率和上市可能性要盘算在盘算,方可下注投资。
而传统型企业基本都过了野蛮生长、快速狂飙的阶段,10多年的企业业务、管理、人员和文化基本都成型和成熟,都处于二次创业、转型再生的阶段,要么就都是衰退的状态,所以,一般很少受资本的青睐。当然也有例外,如果企业规模、应收、处于上市进程阶段,VC就根本没有机会了,大的PE基本都包办了。
处于二次创业、再次出发的企业目前居多,现在有三种契机在推动企业再上台阶。
一种是“互联网+”对传统企业边界的改造,看看上市公司这两年做的产业链并购就可窥豹一斑,都在纷纷内部孵化或直接收购或参股投资互联网+的项目,以期再造行业边界。这就更不用说围绕着大的集团和处于产业链环节上的传统中小型企业了。
第二种是接班潮的兴起,许多企业的二代纷纷从父辈手中接过帅旗,但无一例外的选择跨界、资本运营,有的上市公司二代接班人直接就拉出一支产业投资基金出来。
第三种是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技术的升级进步,新的制造手段、工艺和技术的进步让订制化、个性化成为制造主流,如果再不主动求新求变,被电商冲击的零售就是制造业的前师。在这个干掉你,与你无关的三体竞争世界里,竞争不再是明面上的对手。
这些既是威胁又是机遇。传统型企业创业者与互联网创业者相比,竞争优势也非常明显,深厚的产业基础、熟练忠诚的员工和供应商、产业链的资源、多年的经营管理经验,这些都是互联网企业垂涎三尺的战略资源,所以有效的对资源进行有机的组合,在原有产业基础上衍生和孵化出新的项目或企业才是引起风投青睐的不二选择。
比如,打通线上线下的O2O模式,比如利用产品众筹和股权众筹平台,比如订制化,比如垂直领域的平台化等等,这些模式只有深谙产业多年的操盘手才会有所得,否则学费本身就是门槛。但商业模式的优化更多的还得依赖企业对自身的变革,比如敢于任用互联网的人才、大胆放权、甚至独立出来,毕竟严谨严密的管理模式,不适用于互联网化的公司管理模式,而伴之而生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激励制度、股权激励、股权融资更是要随之深化调整。
传统企业如何解决融资尴尬
当然,在二三线城市开展互联网化的企业也面临着很多尴尬,人才的引进、资本的对接、政策的解读、环境的适应,都是面临的瓶颈。
传统型中小企业在二三线城市对接资本也面临一系列尴尬。一线城市,好的项目,一女众家求,因为好项目少,投资人多。二三线城市,好的项目,一女难嫁,因为投资人少。更何况有些投资机构直接是专做一线领投机构的跟投。
如何解决如上的一些融资尴尬或困境呢,笔者结合当地的一些实践,以作分享和参考:
1.传统产业如果不进行互联网+方向的改造,还是立足自身的话,可以跨界和平台型企业合作,拓展销售渠道、推广产品,融资方式可以选择产品众筹模式和店面/股权众筹模式,但店面/股权众筹方式对企业考验很大,需要设计配套的机制来保障投资人的利益和诉求。
2.传统产业互联网+方向的转型升级,既可内部孵化,然后独立运作(股权;机制;人员;财务等),利用产业资源的哺育,借用互联网的技术和手段,来提升和改造企业,则在业务数据提速时考虑引进投资机构或上市公司产业投资,然后选择新三板挂牌,后续的定增、投融资、并购等资本运营手段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则可陆续展开。
3.孵化的优质项目建议优选能提供政策、资金、人才、创投环境的孵化器进驻,一方面可享受许多政策支持和扶持,更多的是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与全国的一些孵化机构、创投机构合作联系。
4.政策的理解和主动参与,现在的政府引导基金、科技政策、扶持补贴、登陆资本市场的政策,陆续配套齐全,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创业者要不断借势。
5.多参加政府举办的关于创业的一些培训或投融资洽谈会,现在许多当地政府会组织全国的创投机构和投资人参与当地的孵化器、行业协会、引导基金、投融资会,借用这样的平台,可以拓阔创业者的融资渠道。
6.学会借力和借脑,企业本身更多的应把精力放到经营和管理中,融资可以交由专业的投资顾问公司来组织和协调,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融资效率。
在这个日新月异、百花齐放的创业时代,我们期待传统企业升级换代,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技术和手段,借用资本的力量,实现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本文系作者 sst007?授权钛媒体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