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树木如同建筑一样,塑造着一座城市的形象,建筑要经历时间的考验,树木也是如此,事实证明,它们没有辜负种树人的期望。从当年的“花园城市”迈向“花园中的城市”,绿化的最大成本收益还在延续。 语真专栏(特约作者 曹雨真)如果你从北纬30度,飞到离赤道不远的地方,冷不丁看到一棵乔木,树高约二三十米,树…
摘要:树木如同建筑一样,塑造着一座城市的形象,建筑要经历时间的考验,树木也是如此,事实证明,它们没有辜负种树人的期望。从当年的“花园城市”迈向“花园中的城市”,绿化的最大成本收益还在延续。
语真专栏(特约作者 曹雨真)如果你从北纬30度,飞到离赤道不远的地方,冷不丁看到一棵乔木,树高约二三十米,树冠覆盖近半个网球场,是什么感觉?
如果你看到的不是这样一棵,而是成片苍翠的参天巨树时,又是什么感觉?
如果这棵巨树挺拔舒展,看起来活脱脱一把巨大绿伞,可它偏偏叫做“雨树”,是不是又是一奇?
当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行政楼前第一次看到它时,那次惊奇的邂逅便定格在了记忆中。据老师说,这种树在夜晚或阴湿天气, 叶子就会闭合,像含羞草一样下垂。太阳出来的时候,包裹在叶片里的露水如雨飘洒,由此得名“雨树”。
记得去年“五一”,参观新加坡总统府,这里只在每年的劳动节和国庆节对外开放。走进这片闹市中心的绿洲,迎宾道上雨树夹道相迎,人行其间,顿感身形渺小,抬望眼,一张绿色天网遮雨蔽日,蔚为壮观。草坪上雨树卓然挺立,丛生植物爬满枝干,像披上了绿色绒衣,树杆下遒劲的根节露出地表,延伸之广,不亚于树冠的半径,可见其经年沧桑。
这个城市到处都有雨树的身影,无论行走在乌节路、圣淘沙岛、克拉码头,还是穿行于高速公路、人行天桥和河道草坪,这个健美身姿的“绿巨人”随时映入眼中。今天的人们很容易把雨树和新加坡自然地联系起来,但它其实并非土生土长,而是来自遥远的南美草原。在李光耀的回忆录中提到,建国之初,派人到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植物园和公园考察,挑选亚洲、非洲、美洲等气候相近国家的植物新品种,在新加坡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试种,植物学家们引进了8000个不同的品种,但只有2000多种能在新加坡存活。无疑,四季温暖,雨水充足的新加坡非常适宜这位南美巨人的生长繁衍。
种树如建房。一位退休的公务员说,树木如同建筑一样,塑造着一座城市的形象,建筑要经历时间的考验,树木也是如此。承载着对今后数十年的预期,外来的雨树在这个城市扎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它并没有辜负种树人的期望,“新加坡的树令整个城市的品味显著提升”,美国建筑师诺曼这样评说。
移居本地的雨树是如此之多,它和本地的青龙木成为城市的主要乔木,达到百万之众。对于这个500多万人口的城市,相当于另一个百万族群。而这些建设着城市的“绿巨人”当之无愧拥有“超国民待遇”,每一棵大树身上都有一个号牌,国家公园局给每位“绿巨人”都有编号立档,市民可以随时查询,专门配备巡查的树木师,对它们安排定期的体检。
持续比建立更重要。一位在职的公务员说,维护是一种马拉松式的投入,国家需要不断注入资金,幸运的是,新加坡居民都爱护这里的每一棵树,各部门也都愿意为此齐心协力。不禁想,为什么这个城市源源不断吸引着全球的优秀人才,看移居的雨树在适宜的土壤与呵护中成长,或能明白些什么。
雨树是这个城市绿化的一个侧影,从它的经历,人们对于这个城市的绿化奇迹应不会感到奇怪。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展植树运动,80年代便享受到绿化的成果,赢得世界“花园城市”的美誉。看如今乔木、灌木和草地错落有致,无需刻意修剪便是立体的绿化效果,楼房立面的大片绿篱,大厦中间的露天花园和屋顶的绿色植被,新加坡向世界宣称要从“花园城市”向“花园中的城市”转变。两字之差,好比从自家后院有个花园到家就住在花园之中,这个绿色梦想更令人期待。
时光倒流,仿佛听见这个城市创建者带着喜悦、有点动情的声音:每逢我出国几个星期后回到机场,驱车沿着东海岸公园大道进入市区,看到苍翠的树木、绿油油的青草,我就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在我推行的所有计划当中,绿化计划的成本效益最高。
编辑点评:对于中国西部重镇成都而言,她正在被帖上“熊猫故乡”、“会展之都”、“财富第四城”等标签。这座城市未来50年的规划是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如何实现规划图纸上的愿景,显然不只是这座城市历任主政者努力所能完成的。这需要每一个职能部门和每一位城市居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能感受到的城市细节将共同组成这座城市的形象。
成都频道特约作者简介:曹雨真,公共管理硕士,长期从事文化传播与交流工作,曾在新加坡学习生活,现居成都。语真专栏,通过“细节处的城市观察”,提供多维视角,分享多元信息和务实理念。
作者E-mail:248903369@qq.com (责编 高伟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