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除了少数人,没有人能同时掌握两种语言;一个人可以通晓许多语言,却只有一种主导语言。 语真专栏(特约作者 曹雨真)去年底,在狮城,有幸参加了《联合早报》组织的《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首发仪式,李光耀先生亲临现场。他看上去精神矍铄,面容温和,身材较高,着普通的深色茄克、粉色衬衫和运…
摘要:除了少数人,没有人能同时掌握两种语言;一个人可以通晓许多语言,却只有一种主导语言。
语真专栏(特约作者 曹雨真)去年底,在狮城,有幸参加了《联合早报》组织的《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首发仪式,李光耀先生亲临现场。他看上去精神矍铄,面容温和,身材较高,着普通的深色茄克、粉色衬衫和运动鞋,缓缓从我们身边经过,登上主席台。虽入耄耋之年,思维和表达不见迟疑,他没拿文稿,分别用英文和华文发表演讲,并即兴回答现场观众的提问,不失幽默。众多周知,他生于讲英语和马来语的家庭,童年尝试入读华校,因无法适应而选择了英语教育,从政后苦学华文几十年,至今仍坚持每周上华文课。当被问及学习华语感受,他说,在某些方面比学英语简单,比如两只鸟,后面就没有复数,现场顿时笑声哗然。
活动现场,李光耀先生个人捐资1000万新元(约合5000万元人民币)设立双语基金,为帮助和推行学前双语教育。同时还签售此书的特别精装版本200本,为基金再筹资200万新元(约合1000万元人民币)。
这是一本详述新加坡语言转型经验的书籍。前中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为此书作序。香港前特首董建华评点,双语政策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不容易达到的目标,是新加坡成功的基石。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认为,关于新加坡落实双语和双文化理念的成功故事,为全球讲华语者必读。李光耀本人把双语政策称为"一生中最艰难的任务"。
双语政策为什么难?没有其他国家的经验可为榜样,这是它的不易之处。但新加坡在各个领域都不乏首创精神,何曾叫苦。"我们的理想是华人讲华语和英语,马来人讲马来语和英语,印度人能讲淡米尔语和英语.可惜这只是个美好愿望,与实际发展相差很远。"问题来自预期与现实的差距。
探究其中,有华语与方言的问题,有标准与新加坡式英语的问题,更有两种语言的此消彼长问题。决策者后来承认,除了少数人,没有人能同时掌握两种语言;一个人可以通晓许多语言,却只有一种主导语言。"基于人脑的构造,语言掌握的空间是有限的,我经过很多年,才深切地意识到这一点。"(李光耀)对于大多数华人,英语多用,华语就弱。英语是饭碗,是生存之本,华语离开了实用环境,变得无足轻重,慢慢沦为课业负担。
现实面前,双语政策面临何去何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便是道路的艰难之处。决策者没有放弃双语的追求,为此在40多年里先后进行了五次重大的双语教育检讨和改革。其间,受到要求把华文作为第一语言的华教人士的批评,面对担心被边缘化的马来和淡米尔社群的质疑,也承受对华文课业不认同的家长的压力。诸多博弈中,确立了工具语言和文化语言的理念,创新了兼顾精英与普及教育的"量体裁衣"机制,建设了"乐学善用"的教学愿景和配套环境。
同时,决策者自身也经历对规律的认识过程。如李光耀先生坦言,如果能回到1965年,他会保留华文小学,鼓励家长让孩子学好华文,在中学再过渡到英文为第一语文。时至今日,他认为宜从小学习母语作为第二语言,为今后学习双语打好基础。持此观点,和他捐赠重金设立双语基金应不无因果。在他倡导下,这项推进学前双语教育的基金已突破1亿新元规模。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对双语的重视比得上新加坡,"金融投资家罗杰斯说。新加坡的双语政策,最初是出于多元种族沟通与融合的需要,也是面临生存和发展方向的选择,但是随着双语实践的推行,这项政策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成为经济社会的重要基石,更与今后的发展息息相关。
双语与未来战略的适配。当新加坡定位于"联接世界的枢纽",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是接纳与走向东西方世界的门户。让每个新加坡人通晓至少两种语言,英语和亚洲的三种语言之一,包括崛起中国的13亿人正在使用的华语,一以贯之的双语政策与未来发展更为合拍。
双语带来的识别与增值。两种语言让人穿梭于两个世界,既通晓英语和西方法律制度、经商准则及金融条规等,又懂华语,具有中华文化修养和气质,当他们更多活跃在时代舞台,慢慢成为新加坡华人的群体标识。他们会说华语,融入中国的社会,也会引导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会说双语,了解双方的观点,也会把重点放在可行的措施,从而实现跨语种与跨文化的增值。
返观中国,在两个层次似有相较,一是在民族地区推行的普通话和民族语言的双语教育,与其双语之路有可比之处。二是以英语为主要外语的全民教育,以出国留学和英语技能目标为导引,产生了一批以华语为主导,通晓英语的人才,双语精英的培养算是殊途同归,而普及教育似差强人意。"中国与新加坡的国情不同,语言政策也有差异,但是在语言规划、语言政策等方面,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李瑞环为序中言。
成都频道特约作家简介:曹雨真,公共管理硕士,长期从事文化传播与交流工作,曾在新加坡学习生活,现居成都。语真专栏,通过"细节处的城市观察",提供多维视角,分享多元信息和务实理念。作者E-mail:248903369@qq.com (责编:高伟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