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成都商业观察(作者: 杜丹)如果总结出2015年科技界的几大关键词,想必没有人会否认“互联网+”会是其中之一。自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互联网 ”这个概念,各类解读层出不穷,所有人都已听得耳朵生茧。目前业内的共识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将是驱动当今社会变革、促进国家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因此,“互联网+”被视为是传统企业实现蜕变转型的一剂良药。
然而,现实总是很骨感,传统企业的互联网 之路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顺利。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由于长期缺乏互联网基础和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传统企业在探索互联网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近一年来因为工作关系,我接触了不少亟待利用互联网+实现产业升级的二三线城市传统中小企业,我本人也正在一家传统企业从事着“互联网+”的实践工作。发现大家遇到的困惑虽然各有不同,但也有不少共性。现将这一年来的思考总结成对传统企业的五条建议,供大家讨论。
一、摒弃“重技术轻运营”的错误思想
在很多传统企业眼里,互联网是个非常高大上的字眼,他们认为互联网就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只要有了足够多的高技术人才作支撑,互联网转型的道路就会一帆风顺,做出来的产品就能够一炮而红。造成的结果就是,很多企业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有些企业甚至不惜成本将研发中心迁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因为那里有足够多和足够优秀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产品运营却常常被这些企业忽视。实际上,研发、产品、运营,是互联网产品的“三驾马车”,缺一不可。很难说谁比谁更重要,只是在不同公司侧重点和方向不同。运营是直接与用户和市场打交道的,没有强有力的运营能力的支撑,缺少了市场与用户数据的反馈,再好的产品都难以为继。只有正确认识到运营的重要性,“互联网+”才算迈出了第一步。
二、心态放平,切忌急于求成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很多传统企业面临业绩下降的局面,部分企业将互联网+视作救命稻草,恨不得今天开会定好战略,明天就能完成产业升级,提升业绩。
然而心急总是吃不了热豆腐,对大部分没有互联网基础的传统企业而言,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才是最佳选择。
我们常说,“互联网+”是一种化学反应,他不是传统企业和互联网的简单结合,而是利用互联网对企业自身的再造,产生新的商业模式。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笔者认为,要实现“互联网+”,需先实现“+互联网”,即将企业原有业务流程重新梳理,利用互联网工具的特性,改善原有业务流程中低效率或者冗余的环节,实现效率提升。同时,在“+互联网”的过程中需完成两件重要工作,一是完成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打造出一支具备互联网思维和技能的团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互联网”其实就是“利器”的过程。
三、敢于放权,人尽其才
如果要问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在内部运行体制上究竟有什么不同,估计很难有什么定论,但这种区别又是确实存在的。一般而言,互联网企业的文化偏向自由、开放,而传统企业的文化则更崇尚规范、严谨。这种区别看似细微,但却是众多传统企业难以留住互联网人才的主要症结所在。
对传统企业的管理者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大胆放权,让真正懂互联网的人去做互联网相关的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样才能让互联网这颗炸弹发挥出它真正的威力。
四、放下过往的成就,重新出发
从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开始到2014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依靠以不动产为主的居民消费拉动,房地产、煤炭、钢铁、电力、建筑等多个行业都得到盘活,身处这一浪潮中的大部分企业,只要足够勤奋,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从2015年开始,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产业周期。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发生了变化。对于在上一波赚到钱的传统企业而言,过往的成功在此时反而可能会成为一种桎梏。因为在过去的那段时间形成的思维定势,很容易让你的思想停留在原来的模式,但你会发现原来的成功经验现在不适用了,坚守原来的模式只有死路一条。
所谓不破不立,作为传统企业的管理者,放下过去,走出思维定势是此时最重要的。唯有认清新的形势,放下包袱,才能更好的前进。
五、探索自己的道路,莫盲目迷信巨头
很多传统企业的老板,对互联网知之甚少,又缺少了解的渠道,他们会把媒体上经常报道的万达、苏宁这些巨头的转型经验奉为“圣经”。但实际上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性,适合别人的经验往往并不适合自己,别人走过的路也并非就是绝对安全。
总结:
“互联网+”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只要心态放平,让正确的人去做正确的事,就一定可以看到成效。
最后说一句:“互联网+”虽好,可不要贪杯哦!
来源:创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