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成都商业观察(作者 孙骁骥)真正的中产不过就是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凭藉自身的天赋、才华与勤奋、努力,来实现自我价值提升的普通社会大众近日,澎湃新闻网发表社论文章《中产家庭的焦虑》。文章指出,中国现代中产家庭的前身主体是城市贫民阶层和农村高考成功者,他们身上多有生活艰辛的记忆,在经济能力上升过程中,也看到过太多各种各样的“滑落”者。这种记忆,使他们即便过上了相对宽裕的生活,也处在惴惴不安之中。但同时也有另一种看法,认为2016年是中产阶级的“消费元年”,中产阶级的财富能力和消费意愿,将会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两种说法看似有些矛盾,究竟是成为一个焦虑的社会阶层还是托起下行的中国经济,甚至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天中国的中产阶层无疑已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家,消费只占了GDP的35%,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则占到GDP的约六成。实际上,在这35%的消费中,大部分还不是用来购买商品。根据家庭消费调查数据,在普通人的个人消费支出中,家庭消费最大的开支是住房消费,第二为医疗消费,第三大消费支出为食物,再然后是交通费用等等。住房和医疗的支出比重最高,是个人消费支出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分。在高昂的生活成本压力下,中国的中产阶层成了名副其实的“夹心阶层”,寄望于中产阶层用强大的消费能力托底中国经济,似乎不太现实。
去年,中产阶层遭受了几次打击。首先是历经股灾了洗劫,2015年,中国A股全年的换手率500%以上,经历了从2850点到5178点的杠杆疯牛,并且随之遭遇了大跌。数百万中产阶级的财富蒸发一空。在股票之外,房价也在2015年开始走向低迷,中产阶层当年花尽毕生储蓄买的房子,面临着贬值的危险。此外,过重的经济负担也让中产如惊弓之鸟,脆弱不堪。根君中金的数据,中国宏观税负高达37%,已经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与发达国家实行“高税负、高福利”的政策不同,中国是在低福利水平上实行高税负,纳税人负担明显偏高。而社会上主要的纳税人,就是中产阶层。
中产阶层的家庭资产这些年一直起伏不定,最终,随着经济的走低而哀鸿遍野。对于财富的不安全感,时刻笼罩在人们头顶,让中产阶层不敢放手消费。如果中产阶层没有了消费能力,那也就意味着中产阶层普遍在向着底层社会不断滑落。现在最流行的营销学是“得屌丝者得天下”,卖得最火的商品是淘宝上的低劣假货以及昂贵的奢侈品,中端商品的消费则并不旺盛。这种“两头大,中间小”的奇特消费格局,不恰好与中国的“金字塔形”分配结构一致吗?再而看看国外:“中国家庭资产配置与变动趋势报告”曾详细调查大陆中等收入家庭,发现其人均财富比起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差很多,成年人口中的中等收入家庭只占21.4%,日本则接近60%,中等收入家庭比例较高,财富分配结构呈稳定的橄榄形。
看来,那句“中国其实没有真正的中产阶级”的说法不无道理。来自北京大学的某项研究报告得出的数据——收入最高的1%家庭拥有全国1/3的国内财富,而收入最低的1/4家庭只有1%的财富,中国社会阶层的财富结构呈现出“工”字的形态,也完全凸显出中国靠自己打拼、积累财富的中坚力量或已消失殆尽的这一不稳定状态。如果说“中产阶层有望成为托起中国经济的力量”的美好夙愿是建立在有志于开始培养中产阶层的靠谱想法之上,那么我们就应该好好思量一番,究竟通过怎样的努力,才能打造出健康、自信、有消费能力的中产阶级?
过去,我们总以收入、职位、工作性质来作为衡量、判定中产阶级所属人群的标志。而实际上,真正的中产不过就是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凭藉自身的天赋、才华与勤奋、努力,来实现自我价值提升的普通社会大众。在一个公平、开放的社会中,自我价值的提升往往都会与收入的增加、职位的晋升,以及被赋予责任的机会增多等等因素,呈现着“正相关”。否则,我们会不可避免地看到中产阶层的分化潮流,中产阶层的中下层在迅速向底层滑落,而中产阶层中比较富裕的人群,则会考虑移民和海外投资。当中产逐渐走向弱小、乃至消失,谁来托起中国经济呢?
来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