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成都智库力荐(作者:薛洪言 ) 行业环境上,群雄逐鹿的草莽期已过,竞争格局初定,盈利成为更迫切的需求;消费环境上,由消费理念转变带来的消费升级势不可挡,客户在更好的体验与免费之间的权衡天平开始向另一侧倾斜。
互联网收费时代悄然来临互联网收费时代悄然来临前几日,支付宝宣布提现收费,很快形成了刷屏效应。有人忙着吐槽,有人忙着洗地,争得不亦乐乎。而在今年4月份微信宣布提现收费,也曾引发了激烈讨论。
其实,收费并非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新闻,而是整个互联网行业都在悄然发生的变化。君不见,各大视频网站纷纷开启会员付费提前看模式,外卖平台开始收取派送费,出行平台也都悄然提价,资讯领域也出现了收费订阅APP,仿佛不经意间,收费成了互联网行业新的风向标。
收费的背后当然是出于成本的考虑,但成本因素一直都存在,所以,在笔者看来,收费的逻辑并非成本,而是更深层次的行业环境和消费环境的变化。行业环境上,群雄逐鹿的草莽期已过,竞争格局初定,盈利成为更迫切的需求;消费环境上,由消费理念转变带来的消费升级势不可挡,客户在更好的体验与免费之间的权衡天平开始向另一侧倾斜。凡此种种,都影响着龙头企业的决策。那么,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互联网行业免费模式究竟面临着怎样的变局?这还要从头说起。
免费,曾经大行其道
在互联网思维盛行的那些年,免费成为最核心的内核,不仅软件是免费的,硬件也纷纷加入免费的潮流。至于为何要免费,周鸿祎2013年在《免费是最好的营销方式》的演讲中有一段经典总结,摘录如下:
“因为互联网开发产品的成本大体固定,而通过互联网将产品传递到用户手里的费用非常低,接近于零。因此,一项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的用户基数越大,分摊到每个用户上的成本就越低,也趋近于零。……互联网企业所有的商业模式,都基于海量的用户基数,通过设计增值服务向一部分用户收费;或者设计广告的模式,让大部分的用户都看到。从营销角度讲,你在每个用户身上花两毛五,让他每天开机就能看到你,如果做得好,他还自愿去给你做宣传,这是很低的营销成本。……你想一想,你如果手里有一千万元,在中国打一个广告连个响儿也没有,我还不如花这一千万做一个免费的产品,真给几千万用户来得值。这几千万用户用了我的产品,就建立了对我品牌的认知、忠诚、信任,这比广告有效得多。”
在互联网免费模式下,盛行所谓的“羊毛出在猪身上”的理论,即获客成本的覆盖并非来自顾客而是来自第三方,包括广告主和风险资本。免费赢得用户,好产品带来口碑,用户口碑带来新的用户,最后形成千万级用户基数。有了庞大的用户基数,既可以通过增值服务向小部分客户收费,又可以通过广告的形式回收部分成本,更可以赢得风险资本的青睐,获得高估值。2013年以后,又有了新的变现方式,就是可以进军互联网金融,发展理财和借贷业务。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布局更是为估值游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形成了风险资本——补贴——用户规模——高估值——风险资本的正向循环,激发了中国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潮流。
盈灿咨询&IT桔子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2016年3月末,互联网金融行业累计发生865次股权融资,累计融资金额1372亿元,其中2015年融资金额高达953亿元人民币,在各行业中排行第二,仅次于互联网领域。免费思维的大行其道很快蔓延到硬件,当然,硬件不是免费,而是低利润,真正的薄利多销,姑且仍称之为硬件免费思维。硬件免费的逻辑是通过硬件来聚拢用户,然后再通过服务收费,360、小米、乐视、PPTV等都曾是硬件免费思维的积极实践者。
风云突变,合并潮起
然而,对任何企业而言,免费都是权宜之计,终究是要盈利的(不排除部分业务永久免费,但企业整体必须持续盈利才可持续)。对最终要追求盈利的企业而言,免费模式存在本质的缺陷。不过,在盛行免费的行业里,只要有人免费,就没有人敢收费,收费的结果只会把客户赶到竞争对手的碗里去。于是乎,大家只能死磕,带来烧钱大战盛行,最终的结果自然是亏损。以出行领域为例,2015年,Uber中国亏损10亿美元,神州专车亏损37亿元,滴滴未公布相关数据,但有媒体估算其至少亏损100亿元。
一边是亏损,一边还要继续烧钱,每一方都希望通过烧钱让竞争对手出局。问题在于,排名行业前列的玩家,背后都有大财团,指望通过烧钱把对方玩死,并不现实,时间长了,剩下的只是疲惫和绝望。“一直打下去一直亏钱,什么时候是头呢?资本可能没有耐性,会撮合企业。两家再这么打下去,如果拿不到钱,企业就会‘死’,我们(投资人)都会‘死’。” 赶集网的投资人徐新在公开场合的这段讲话代表了资本一方的心态。何况,根本上讲,企业的高估值依赖的还是其盈利能力,不能盈利的企业估值再高也难以持续,思路的转变迫在眉睫。
于是乎,2015年互联网市场风云突变,合并潮起。IT桔子监控数据显示,2015年互联网领域全年共披露311起并购事件,除去8起事件终止外,其余303起事件中有220起事件披露有具体交易金额,总金额保守预计超过2630.63亿元,预估全年交易总额会维持在3000亿元上下,同比增长122.74%。来看看2015年苏宁金融研究院重点追踪的互联网领域的几大合并案例:
滴滴+快的+Uber中国:2015年2月14日,滴滴和快的宣布合并,成为国内最大的叫车平台。2016年8月1日,滴滴合并Uber中国的业务,同时Uber全球成为滴滴出行的大股东。
58同城+赶集网:2015年4月17日,58同城宣布战略入股赶集网,双方成立58赶集有限公司。
美团+大众点评:2015年10月8日,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大美团横空出世,团购行业从三国演义步入两强争霸。近期,市场传闻大美团与百度糯米合并的信息。
携程+艺龙+去哪儿:2015年5月22日,携程入股艺龙,成为其大股东。同年10月26日,携程与去哪儿合并。
世纪佳缘+百合网:2015年12月7日,世纪佳缘和百合网宣布合并,两个给大众张罗婚姻大事的“红娘”闪婚了。
2015年的并购大事件,看上去很突兀,其实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在互联网领域,并购往往是市场加速行业净化的必经之路。来看看历史,2000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导火索之一就是行业的高估值和不盈利。互联网投资热潮中,有7000-10000家互联网企业获得了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各类投资,市值高企然而盈利者寥寥。数据显示,2000年前后,美林公司跟踪的120家欧洲互联网公司,仅有1家实现了盈利。泡沫破灭后,倒闭和并购成为市场加速净化的助推器。Webmergers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2000-2003年间,全球互联网领域发生了3892起并购案,涉及金额达2000亿美元,同期,至少有962家著名的互联网公司关闭或宣布破产。
当时的互联网并购主要沿着两条主线进行:一条是围绕节约成本、实现规模效应和商业盈利的原则进行整合,一条是围绕互联网的应用以获得技术和研发优势。从行业盈利的角度看,合并潮的效果是显著的。2002年成了互联网产业由亏损到盈利的第一道分水岭,从美国的互联网巨头到中国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实现盈利,雅虎2002年实现净利润4620万美元,中国三大门户也纷纷宣布盈利,当时网易在纳斯达克的股价稳稳站在10美元以上,而最低时仅为0.7美元。
回头看国内目前互联网行业的并购潮,基本上都是围绕第一条主线展开,终极目的也是盈利。
追求盈利的下半场:从免费到收费
通过并购“消灭”竞争对手后,互联网巨头们的市场份额已经足够大,不再担心竞争对手跑马圈地,自己自然也就没有必要继续跑马圈地,努力经营圈下的地反而更有价值。经营思路的变化必然带来商业模式的变化,此时,免费不再是好的模式,收费才是。不知不觉间,互联网收费时代悄然来临。
从免费到收费,难免带来用户心理的不适应,收割用户论大有市场。然而实事求是地讲,继续免费固然可敬,开始收费也并无不妥,只要收费标准合理、收费依据合法合规,并无必要对开展收费尝试的企业“口诛笔伐”。
可喜的是,顺应消费升级的大趋势,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认同并接受收费的互联网运营模式。在这种环境下,对收费的耿耿于怀更多演变成了情绪的短暂发泄,发泄过后,人们回归理性,还是会在收费和便利之间进行妥协。君不见,微信宣布提现收费时,很多用户反应激烈。现在来看,当初那些叫嚣“逃离”微信支付的人,真的又有几人付诸实施了呢?
(本文作者介绍: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