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成都智库力荐()文章转载自公众号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 作者 国泰君安总量团队中国的人口红利,或许才刚刚开始。
来源:国泰君安证券研究(ID:gtjaresearch)
作者:国泰君安总量团队
2014年年底,浙江棉纺织龙头企业科尔集团宣布,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兰开斯特郡开设其第一家海外工厂,投资总额为2.18亿美元。
科尔集团也成为了有史以来第一家在美国设立工厂的中国纺织企业。
和华为、联想等高科技企业不同,中国的纺织行业多年来一直是被认为是低端产能外转的领头羊,越南、印度、印尼等国家固然常见,最终将工厂设立在美国的却并不多。
至于科尔选择美国设厂的原因,集团负责人黄国刚是这么说的:
“美国是世界第三大产棉国,也是全球最大的棉花出口国,棉花资源丰富。当地棉价和国内棉价的价差大约在每吨5000元左右。虽然美国人力要比国内高出很多,但平均下来,每年的棉花原材料就可以省下7.5亿元。”
换句话说,连纺织行业这样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国的人力成本优势都已经无法抵消其他的成本考量。
人口红利,这一推动中国经济崛起的关键因素的消散速度,显然比我们想象的更快。
国际巨头如优衣库、三星、索尼等相继撤离中国,国产品牌如海尔、福耀、思念频频海外建厂......
纷杂新闻中,悲观者关注人口红利消退,制造业外流;乐观者看到产业转型机遇,自动化前景向好。
近日,国泰君安总量团队发布深度报告《中国人口周期、经济趋势和资产配置》,提出了人口红利的三层概念:数量红利、结构红利和质量红利。
我国的人口红利,现在又在哪个阶段?
01
第五次产业转移大潮
2005年开始,中国纺织行业开始了自内地向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漫漫转移之路。
起初还只是单个厂商的个别行为,后来渐渐演变为产业链相关企业的一致行动:
从纺织成衣代工类企业——申洲国际、健盛集团陆续在东南亚布局,随后上游棉纱、印染、面料企业——华孚色纺、百隆东方、伟星股份、鲁泰 A 加快跟进。
▼ 2005年开始,中国纺织业
加快向越南、柬埔寨等国家转移
资料来源:Wind,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纺织行业仅仅只是中国制造业对外转移的一个缩影。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已经开始将工厂迁移。相对中国而言,东南亚国家不仅有着相对更廉价的劳动力、更低的厂房租金、更优惠的政策补贴,还有着大批年轻人旺盛且无处安置的消费欲望。
这一切,和几十年前的中国如出一辙。
▼为吸引劳动密集型企业
东南亚国家纷纷出台优惠政策
资料来源:Wind,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许多已在华设厂的跨国公司采用“中国+1”的战略:仍保留在中国的工厂,同时在东南亚国家另设一厂,甚至直接将工厂整体搬迁。
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最新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流入东南亚的FDI增加18%,达到730亿美元,流入量的增长主要由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泰国所推动,其外资流入量分别为350亿美元、90亿美元和70亿美元。
▼ 新加坡、印尼、泰国等国家
2018年上半年FDI流入表现亮眼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国泰君安证券研究02
如何理解“成本洼地”?
东南亚产业转移如火如荼,可值得留意的是,美国也成了这一轮产业转移的热门区域。
在国泰君安总量团队看来,全球产业链转移,正在从一个追逐“劳动力成本洼地”到追求“整体成本洼地”的进程中转变。
从过去四次产业大转移的经验来看,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即:
1、率先转移的产业,多表现为劳动力密集型和劳动成本敏感性特点;2、转移路径基本上都是从技术领先的国家向技术相对落后国家扩散。
▼ 经济趋势研究专家
时寒冰总结的五次产业大转移方向
资料来源:时寒冰《中国经济30年大趋势》,国泰君安证券研究而在本轮产业转移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较为明显的双线流动特征:
从中国迁走的产业链,低端产业链转向了人力红利依然充足的东南亚,高端产业链则转向了科技和市场红利更为显著的欧美国家。
国泰君安总量团队分析认为,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随着人类经济越发达,劳动力的成本遵循一个持续上涨曲线。
即便是把企业搬迁到了东南亚这样的低成本区域,过不了几年,还是必须要接受劳动力快速上涨的压力。
而从技术角度来看,使用自动化技术、机器人技术的成本会是越来越低廉的。
加之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受困于“产业空心化”及经济低迷等困境,大量跨国企业选择积极利用先进技术(机器人、3D打印等)弥补劳动力成本高的劣势,成功带动了一些制造产业从中国向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回流。
03
富士康的双线转移
作为充分享受了中国人口红利的OEM代工企业,富士康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第五次产业大转移的缩影。
20世纪70、80年代,富士康在台湾地区还是一家默默无闻的电子代工企业。
90 年代初,富士康开始在大陆投资建厂,借助内地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低的特点,迅速扩张规模,在深圳和昆山设立多个制造基地。
从毛利率情况来看,内地工厂极大地改善了富士康的盈利能力:
1990-1996年毛利率水平超过20%,而当时它的主要竞争对手仁宝电脑仅在台湾设厂,毛利率仅为10%左右。
1995年,富士康在大陆产能集中释放,与仁宝的毛利率差距甚至拉大到20%。
2000年后,富士康继续通过毛利厮杀,实现规模增长,2007年全球市场份额跃居首位,并一直保持至今。
内地工厂的建立
使富士康与竞争对手迅速拉开毛利率差距
资料来源:中国台湾证券交易所,国泰君安证券研究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到环渤海、从西南到中南到东北,富士康一路高歌,建立了30余个科技工业园区。
然而在全球化浪潮中节节胜利的同时,不断上涨的用工成本也让这家代工巨头深感压力。
自2009年起,富士康开始将大规模生产运营转移至中国之外,不仅选择在越南、泰国、印度等东南亚国家开设工厂,在欧洲的捷克共和国、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等地也拥有产线。
同时,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还与特朗普会面,计划耗资100亿美元,在美国威斯康辛州新建一家LCD面板生产厂,为当地创造1.3万个就业机会。
富士康表示,目前集团大约有25%的产能分布在中国之外。
(东南亚和欧美同时设厂)
为了应对行业竞争与挑战,富士康继续计划在2019年削减200亿元人民币的成本开支。
事实上,富士康的“瘦身计划”已经在实施,根据公司2018年中报,富士康2018年上半年人力成本同比下降12%,应付职工薪酬缩减28%,2019年公司还计划裁员约10%的非技术人员。
▼ 日媒报道称富士康郑州工厂
2018年10月以来已裁员5万人
资料来源:日经新闻《富士康苹果生产线裁员已至5万人》,国泰君安证券研究04
从数量红利到质量红利
对于第五次产业大转移的“双线”格局,国泰君安总量团队表示:
“制造业的全球布局本身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往往是多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要素成本、产业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市场潜力等等。”
从本轮产业转移来看,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两个重要的变化:
1、依靠低成本人力的产业转移不可持续
2、中国企业需要正视自动化革命
如何才能将中国人口的数量红利,升级为质量红利?华为提供了一个教科书级的示范。
1990年开始走自主研发,1992年就在名校设立奖学金招揽理工科人才,并迅速在高校云集的北京组建研究所。华为的应届生招聘规模与中国高校的扩招同步扩张,待遇更比同期的其他企业高出许多。对工程师的极度重视,让华为成为截至目前中国人口质量红利最大的受益企业之一。
中国企业如果想在第五次产业转移大潮中持续享有人口红利,就必须像华为一样,放弃固有的劳动力低成本思维,真正实现产业升级,而不仅限于产业转移。
中国的人口红利,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