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成都智库力荐(作 者:曾乔 君为科技董事长)过去三年,我们调研了超过1000家成长企业,有的已经上市,有的正在申报IPO,有些拿到了C轮,有些成为了新晋独角兽。我们累计到过200个城市,覆盖所有的省份,飞行累计百万公里,来回穿梭于高铁之间……
我们在深度调研这些公司的过程中,发现这些能够快速从2-3亿规模成长为独角兽的公司,普遍存在着10个特点。
特点1:行业空间足够大,且需求正在发生变化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中国万亿级的餐饮行业,在过去20年几乎没有什么大规模的企业?但为什么最近几年,市场上接连脱颖而出百亿级的瑞幸,千亿级的海底捞?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能够快速成长的企业,一定要在一个大行业。
但是我们发现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特点:这些行业不但得大,更重要的是需求能够出现变化,且需求变化正好在拐点。
海底捞和瑞幸的崛起,本质是因为中国餐饮正在迎来新拐点,由于支付的升级、数据化的升级、连锁管理的升级、上游配料的标准化等等,从过去绝大多数的纯高端商务宴请和最低端的非正规餐厅的两极化,逐渐走向大众化连锁餐饮企业崛起。一个万亿级的市场正在出现趋势性的结构变化。
所以,要真正能够快速成长的企业,不光要寻找行业空间足够大的行业,更需要关注这个行业的需求是不是正好在发生趋势性的变化,有没有需求的拐点。
特点2:需求拐点出现后,短期内行业的供给跟不上
我们在经济学里都学过“供求关系”,也都知道薄利多销的道理:想卖的多,价格就要便宜。但是,真实商业环境中并不只是这样的,在真实商业环境下,有些时候即使需求再爆发,供给也很难快速跟上。
就像茅台,面对大量的需求增加,非但没有降价,反而一直在涨价,这是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短期内需求得不到满足,供给就这么多,就会出现“放量但不降价”的“量价齐升”现象;
所以,光有很高的天花板与需求变化,还不够,更重要的是短期之内,行业的有效供给无法有效满足。
如果一旦能够快速补充供给,其实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并没有什么战略机会,如果一旦出现了一个以几年为窗口的供给短缺期,则可以给这个行业里的企业带来一个比较好的战略窗口,即短期的供不应求。
特点3:创始人及团队心智很成熟,决心很强
选对了行业,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创始人和执行团队。
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大部分独角兽创始团队都很有决心,认定这个事一定要成功,甚至一定要成为行业头部,不会因为短期的财务收获,或者是个人财务自由,就开始存有杂念,甚至想要退休体验生活。
所有公司的成功,背后都有一个行动力和心力超级强大的老板,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把这个事情做起来,而且越做越大,因为老板的心智天花板就是这个企业的天花板。
挣个3000万净利润就觉得“不想再这么累了”,觉得何必再这么辛苦呢?这样的公司一定做不大。高瓴资本的张磊说过一句话,“我的核心工作就是在茫茫人海中找到那千分之一能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人,然后给他足够多的钱让他去改变这个世界。”
真正牛逼的老板都是自虐狂,都是非常自律的。利润达到多少已经不重要了,他们已经过了财务自由的阶段,不是为了挣小钱去做这件事情,工作状态天天就是5+2,白+黑,996。
特点4:产品结构简单,单一产品能打爆单一市场
我们发现能够快速成长的企业,产品和业务往往都非常简单。所谓的简单指的是两个方面:
第一,单一产品简单,对应的一定是普遍需求的较大市场,市场空间很大。而且能够非常聚焦地解决用户需求,能够清晰地传递价值,化繁为简。
第二,产品结构简单,意味着只做单一业务(或者以单一能力为核心的业务),而不是一个产品做了一个细分市场,很快到达天花板又需要换一个市场,单一产品竞争力非常强。
产品简单,供应链才能标准,才能把核心能力积累到具体的某几个竞争力上。
特点5: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高效率低成本
大家想一想,开车的时候从0加速到100码,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一定是走直线,只需要踩油门就行了,而不是来回转弯,这样速度永远起不来。
做企业也是,业务简单还不够,一定要能够持续、反复地聚焦这件事,能够持续用一个模式或者一个产品反复赚钱。
真正好的模式应该简单不断地重复一件事情,提高效率,而不是东做做西做做,每个业务形态和产品都尝试一下,这种状态最没效率。
特点6:业务增加不依赖于人力增加
很多传统生意,做到1亿收入可能需要100人,而做到2亿收入要300人,做到5亿收入可能需要800人,从管理角度看,这就不是很好的模式。一个业务的增长是否会依赖管理的增长或者人力的增长,是一个企业能否快速增长的关键。
我们认为的好模式是,1亿收入可能需要100人,而5亿收入人力增加并不多,能够有明显的组织张力,人力资源半径不受业务半径的变化而调整。
举一个薄荷阅读的例子,薄荷阅读以前是做百词斩的团队,后来找到了一个好的盈利模式,“读英文原著”教你背单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变现场景。
整个过程都是系统和产品在与用户交互,所以管理张力非常明显,一个团队服务2万人和服务10万人,基本上边际成本不用增加。这就是非常好的模式。
特点7:资本市场风口助力,连续多轮融资
几乎所有快速成长的公司,背后都有资本市场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支持,最好的情况是这个行业正好就在资本市场的风口上,能够在某个时间段,得到一个阶段性高估值的窗口,进行连续多轮持续融资。
这种持续的资本投入,其实本身也是行业快速成长的前提,几乎所有快速成长的企业基本都是正好处在资本的特定窗口,连续进行多轮融资,推动数据持续成长。
特点8:战略无重大失误
企业做对十件事情,不如少做错一件事情。有的时候多做对一件事,收入只可能增加5%,而一旦做错一件事,收入可能直接缩水50%。宁愿少挣钱也不要亏大钱,不要出现重大战略失误。
典型的反面代表就是小黄车,而且还是连续失误,一旦连续失误就很容易错失战略机会。
一个企业想要成长得快,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并不是如何加速,而是如何少犯错误,不犯重大错误。慢即是快,少即是多。
特点9:专注、聚焦、复利
快速成长的公司,都面临各种诱惑,所以需要战略上有足够的定力,碰到困难不会摇摆,决心很强,持续找机会反超;碰到诱惑不会心动,不要今天炒股票挣钱就去炒股票,明天炒房子挣钱就去炒房子。
能够围绕着战略方向,长期在一个大赛道上,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专、做深、做到壁垒足够强,做到能够获得复利性的收益。这是所有成功企业的共性。
特点10:关键节点上,运气比较好
这一点说起来好像有点搞笑,但其实好运气是成功者必备的要素,我每年大量调研企业,我几乎都会问每一个老板一个问题:“你第一桶金怎么挣来的?”
95%的企业家给我的回答,并不是那种有思路、有规划、直指目标地把钱挣下来的,反而95%的人的答案是:当时莫名其妙、稀里糊涂、阴差阳错地就把这钱挣回来了。
但是挣了第一桶金之后,老板并没有因为挣到了钱就停下来了,而是持续在这个赛道中努力。但运气好仍然很重要,能够把成长中关键的坎给迈过去。
我十年工作中见了千余家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他们90%都有上面这些特点。
周期对、方向对、方法对、运气好、特努力,这些都是我们在做咨询、做投资过程中,收获的方法论。带着这些方法论,我们再源源不断地去识别我们的“下一家企业”。
当前经济环境还有机会吗?
2019年,经过了市场下行、需求萎靡、资金紧张、信贷收缩等等各种状况,我们发现很多企业都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成长失速,尤其是中小成长性企业,几乎是被按在地上来回摩擦,好不容易产品出来了但市场不在了,好不容易业务有起色但资金卡住了,好不容易融资到位了但产业环境又变了。
未来几年,等待我们的可能会是一个过去不曾面对的经济环境,经济低速增长,增量机会不多,粗放发展不再。但是在寻找下一轮独角兽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觉得未来几年,结合这十个共性,成长性企业应该做好几件事:
1、寻找下一个成长性的细分市场
不要恋战,不要贪大求全,不要理想化,不要臆想需求,寻找到你的用户,垂直垂直再垂直,在垂直的过程中,不断地回答三个问题:
1、我的产品到底是什么?
2、我的客户到底是什么?
3、我和同行到底有什么不同?
2、整合资源,联合作战
开放式地重组你的团队能力,开放式地重组你的股东结构,开放式地整合业务资源,联合有能力、有资源、有实力的人才、股东与合作方,切忌单打独斗。
存量经济下,产业机会稍纵即逝,与其错过,不如拥抱。
3、懂得如何借力资本市场
未来三年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关键性窗口,我们未来面对的可能是一个过去不曾面对的资本市场:VC/PE、新三板、精选层、创业板注册制、科创板等等等。
未来中国的科技创业力量必然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支持密不可分,如何懂得、利用、借力,是每一个成长企业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4、自我成长,持续进化
这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宏观上看是一批产业倒下,一批企业崛起,微观上则是一批企业家被淘汰,一批新的创业者在崛起。
新的环境需要新的企业经营能力,需要新的知识结构,创业者要立于不败,能做的唯有持续进化,持续迭代,建立一套符合当前新经济环境的企业持续经营能力。
新的经济时代,呼唤新一代企业经营者;新一代经营者,必然有全新升级的知识结构与经营思想。
所以我们再看,当前经济环境真的没机会了吗?
我们认为,其实并不是创业没机会了,而是创业机会、生意机会正在快速向更加具备经营能力与格局视野的创业者和企业家靠拢,存量经济时代,机会跟着能力走!
2020必然是中国经济的转折点,机会从增量扩张向存量博弈转变,把握住趋势变化,练好经营内功,算好资本细账,做出比较优势。
持续、专注、不断成长,然后走向成功。
(来源:正和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