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成都创业故事:2014年8月22日,一名从事数据挖掘研究工作多年的公司高管,与四川省人民医院洽谈大数据在医疗健康、医疗监管、医疗诊疗等方面的应用。“医院流程几十年都是挂号、看病、拿药,每个环节都要排队。通过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整个看病的流程很可能会发生革命性变化,效率大幅提高。”
这位公司高管,就是近年成立的高科技软件企业———成都数之联科技有限公司CO-CEO(联席首席执行官)周俊临,是电子科技大学的副教授。前往省医院推销前,他和公司CEO周涛等人已经成功在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研究与产品应用方面与华为、中兴、长虹、银联、安信证券等机构进行过项目合作。通过深度挖掘大数据在各行业的价值,给许多行业带来了全新的改变。
这家公司的创办模式,正是成都市科技局所推崇的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并得到市科技局多个项目支持,成都技术转移集团也进行了投资合作。“成都十条”出台后,数之联在自身科技创新同时,还有望对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进行更多转化利用。
“人才雷达” 大数据改变招聘模式
大数据是当前最引人关注的热词之一。周涛与两名合伙人共同创立的成都数之联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专注于大数据挖掘分析与应用的科技公司。从2012年创立开始,公司经营范围就确定为互联网大数据挖掘中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平台的研究与开发。
短短一年多时间,数之联已开发出互联网大数据挖掘的基础骨架,并以之为基础开发出多个行业领域的应用平台。“比如在人力资源领域,我们的平台可以对人人网、新浪微博等各种网络文本和关系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甄别出有求职倾向和特定技术能力的用户,并通过与企业招聘信息的匹配,为企业推荐合适的人才。”周俊临说。
同时,这个通过技术转化和自主开发推出的“人才雷达”社会化招聘平台,还可借助游戏化和众包化的用户界面,向企业内部员工推荐与招聘职位高度契合的朋友,促进企业员工“内推”积极性———“内推”既可增加员工收入,又可帮助解决企业招聘的难题。
除了用于招聘,日常人才评价也能用上该系统。“比如年终考评,尽管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评价一个人可以用上千个维度,但是最终给出评价结论时,主管们的‘感觉’可能发挥了很大作用,而如果用大数据分析则要精确得多。”
数之联表示,该平台系统于2013年4月底完成初测,目前已获得德勤中国项目合同,并已为海尔、腾讯、中兴通讯等大企业提供有关服务,多家投资机构也相当关注。目前,数之联已成立了一家分公司负责其人力资源行业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应用。
同时,数之联在其基础平台架构上还开发出金融证券、品牌、医疗、文化等行业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平台。公司也由最初创办时的十余人,增长到现在的200多人。
成果转化 数之联多项技术获专利
数之联主要创办者周涛,今年才32岁,现为电子科技大学互联网科学中心主任、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27岁被电子科大引进时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教授、博导。2009年,周涛获得瑞士弗里堡大学理论物理博士学位,回国后就职于电子科技大学,先后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四川省“百人计划”,四川省领军人才计划、成都市创新创业人才计划。个人擅长大数据挖掘理论与算法等领域的研究,并翻译了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著的《大数据时代》一书,该书成为当今中国最热门的畅销书之一,并获得第九届文津图书奖。
数之联创业团队在网络爬虫、文本挖掘、社交网络分析、信息推荐、云计算等核心技术领域获得7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和4项软件著作权。可以说,数之联的创办,也是电子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
而电子科技大学转化的科技成果,还有很多。例如,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国内第一个联合实验室,在通信、无线、微波、IT、安全等多个产品线开展合作,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移与转化,合作经费连续几年突破千万;与成都优利德公司共同开展测试测量仪器方面的合作,由学校负责产品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公司负责渠道和市场,取得良好成效;与成都华微电子合作的多项技术成果,已成功投放市场,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与双流政府共建成都研究院,搭建了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成都市科技局一向十分支持高校教师参与创业或在企业兼职。按照市科技局去年出台的政策,如果在蓉高校教师在蓉创办企业,满足相关条件的最多可一次性给予20万元经费资助。全职或兼职服务企业,满足一定条件的最多可给予一次性10万元资助。2013年,成都市科技局把周涛列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进行了资助。
资助人才 去年资助金额超千万元
事实上,不光是周涛,成都市科技局还支持过不少高校院所的创业者,其2013年资助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除周涛外还有3人。同时,还有39名创业高校教师获得资助,资助金额共计1010万元。
同时,市科技局积极构建人才开发协同机制方面,设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资助专项”,鼓励高校院所人才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在蓉创办企业,顶尖创新创业团队项目可给予500万元资助,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成都技术转移(集团)有限公司,就是成都市科技局指导下的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该集团通过技术成果转化“发现、筛选、撮合、投入”的专业化运行体系,促进成都地区技术转移领域技术、资金、载体等生产要素有效配置,支持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是其核心业务。
截至目前,成都技术转移集团向成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投入的资金已近亿元,引导各类资本实际投入资金超过1.8亿元。这些获得支持的项目包括,陈星弼院士、杨刚教授、邱昆教授、周涛教授、雷景新教授等团队有较高技术价值、有一定市场前景的科研项目,以及一些来自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四川省“百人计划”和“成都人才计划”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专家团队牵头的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等。
“‘成都十条’出台后,高校院所参与成都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将更加活跃。”据介绍,成都技术转移集团将构建“公共技术平台+投融资服务+综合服务”的服务模式,为高校师生创业和技术成果转化提供物理空间和综合服务,既满足高校院所创新创业团队在实施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资金、载体等问题,又解决其成果转化与教学科研兼顾的问题。
成都商报记者 祝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