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市值仅次于苹果,跻身全球第二的商业基因探秘。谷歌的意识形态可以概括为在保证自身生存条件下以创造研发为主,商业营收为次,利用技术创新实现更大影响力,推动股价,创造更多价值
财富成都关注500强(作者: 水哥)与传统科技公司殊途,因谷歌意识形态非主流。最近两则消息引起业界关注,一是微软换帅风波尘埃落定,二是
谷歌市值超越埃克森美孚成为仅次于苹果的全球第二。先说说后者,自08年11月以来,谷歌股价持续攀升不断刷新历史新高,特别是近两年来,谷歌公司备受投资者的青睐,在众多科技公司当中,华尔街的分析师们更愿意称呼谷歌为科技创新型公司而不是商业科技公司,这其中有其内在的道理。
从最新一季财报来看,谷歌2013q4总营收为168.6亿美元,净利润达到了33.8亿美元;而微软2014q2显示总营收为245.19亿美元,净利润高达65.58亿美元。再来看看两者的收入来源比较,谷歌的收入构成比较简单,财务分析显示其网站广告业务收入占到了总营收的83%以上,摩托罗拉移动部门营收占总营收为11%,随着联想收购摩托罗拉业务进度继续,谷歌广告业务收入将回归90%以上;微软的收入结构由55%的企业级业务和45%的消费者业务组成,其中企业级授权费和消费者授权业务两个大头分别占总营收的47%和23%,其他收入还来自于消费者硬件和互联网业务。
上面数据可以看出,谷歌的财报不如微软光鲜亮丽,其收入结构组成也不如微软来源丰富,在业界看来这样一个缺乏商业气息的上游公司能够引起投资者兴趣的,正是其不同于微软的意识形态。
什么是谷歌的意识形态?
一般观点认为,谷歌公司从创立之始,不论从主营业务还是营收来看,一直是一个互联网企业。但谷歌后来的行为表明,除了互联网业务,其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从事着其他秘密工作,这包括计算科学、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等等。这些研究当中,安卓系统、云计算已是当下主流,可穿戴设备则成为目前炙手可热的概念。
谷歌近年来向外界展示的信号显示其将更多地致力于科技研发而不是赚钱,而华尔街对此反应认为谷歌愈是如此则愈加赚钱。在2013Q3财报公布之后,拉里·佩奇曾表示应将99%的现有业务预算与1%的长期研发预算比例对调。而另一位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目前则带领他的秘密研发团队进行着下一个有趣的发明。
谷歌的发明创造文化吸引了那些似乎不是为了赚钱而活的工程师,比如微软公司的大牌软件设计师布雷斯·亚克斯在听说谷歌公司正在研发机器人后,毫不犹豫地跳槽去了谷歌。早在04年因为马克·卢科夫斯基向微软辞职去谷歌的事情,鲍尔默为此大动肝火甚至朝他扔了椅子。
当然,一味研发而不赚钱是不能生存的。与谷歌公司关系密切的开源社当年就有过此种尝试,20世纪90年代开源社区试图运用民间自发力量和共享自由模式来推动软件行业,但随着微软的壮大和Linux的式微而失败。当时Linux创始人林纳斯·托瓦兹不得不承认程序员们没有收入是开源社的最大问题。
但谷歌为什么活了下来?这不得不归功于埃里克·施密特的作用,谷歌三驾马车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此。三驾马车的组合是两个科学家加一个商人,佩奇和布林擅长产品研发和运营,施密特擅长商业运作,三人各司其职。施密特这个人并不简单,堪称IT界少有的精英级掌门人,若没有其精巧的商业布局,佩奇和布林这俩小仔或早已成了鲍尔默的盘中餐。
形成谷歌奇特意识形态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三驾马车之间的默契合作,最重要的是商人出身的施密特能够认可佩奇和布林的研发理念和创造热情,并支持他们用商业运营获得的广告收入用于其他长期研究。这在充满官僚作风和股东利益至上的大企业中是不常见的,也是谷歌之所以幸运之处。
在商业收购问题上,谷歌的做法堪称非主流。05年谷歌收购安卓科技公司后,业界猜测谷歌或将启用新的手机制造商和运营商模式,但谁都没有料到其后来推出的是一款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并成立开放手持联盟推出安卓手机。在收购摩托罗拉问题上,谷歌的初衷是规避专利风险并尝试软硬结合的战略。在摩托手机销售受挫后,其更加认清了自身的发展生态,故而在之后的商业并购中,谷歌坚定了汲取技术和获得专利为主的做法。13年谷歌低调收购7家机器人公司,业内猜测此举或与当年收购安卓公司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结以上,谷歌的意识形态可以概括为在保证自身生存条件下以创造研发为主,商业营收为次,利用技术创新实现更大影响力,推动股价,创造更多价值。
再来看微软换帅结果。尽管纳德拉表态将立即执行微软转型,但我们还无法得知微软的下一步转型动作,能够知道的是鲍尔默此前确定的“设备与服务”战略将在纳德拉手中继续贯彻。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为微软的转型抱有过多幻想,即使转型之后,微软还是微软,一个传统商业科技公司,只不过在它的属性标签里多了一贴“服务型公司”。我们无法奢望微软能够马上有所发明创造改变世界,对于微软来说,当下最重要的是如何承前启后。毕竟传统的做法,还是像当年穆拉利拯救福特那样,如何立足当前了。
其实传统的的科技公司大多都是“被动转型”者,就像戴尔一样,使劲往身上贴“服务型”标签,生怕投资者认为自己仍是PC制造商,甚至以“制造”二字为耻,恨不得生搬硬套IBM的模式,来一次华丽丽的变身,实际上谈何容易?许多人开始羡慕谷歌的发展生态,事实上谷歌的意识形态也不是自主形成的,而是有客观的演化因素。谷歌成立之初利用了大量开源社的技术,想想看,跟开源社扯上关系的,那都是些个非主流,而目前大获成功的,只有谷歌公司一家而已。
笔者并非鼓励科技公司不思创新,而是不要掉进“转型”的陷阱。别忘了拿破仑的一句话:法兰西帝国拥有欧洲最强的陆军,但是打败我的并非惠灵顿,而是英国佬的蒸汽机和航海术。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财富成都立场,原文刊发创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