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多国际知名品牌企业,正借助专业团队实现更深入的“中国化战略”。北京、上海和成都,有多家品牌服务公司,为各种国际品牌提供服务。这在西方商业环境中是罕见的。
颜强专栏:很小的时候,我见到一辆车头车尾都有着驾驶盘标志的汽车,父亲会特别指着这个标志告诉我说,这可是世界上最好的车,而且这车名字就叫“奔驰”。
如今想来,不得不佩服德国人生意头脑之精明,尤其对于海外市场传播之精湛功力。很多年以后,我才逐渐意识到“奔驰”(Benz),更应该是“世界上最好的车之一”。可是这样一个德文名称,翻译成中文之后,冠之以“奔驰”两字,你不得不对此车肃然起敬。
在香港,Benz则不再是“奔驰”,而是“平治”,用广州话发音,既是音译,也暗合“承平而治”的气度,有人更说这还援引了《孟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意。当然,拿“平治”和“奔驰”比较,我并不喜欢港译中文间隐有的一丝傲慢。但是归结起来,这个汽车品牌在七八十年代,就能对待开发的中国市场做出这样经典的品牌诠释,实在是市场营销中的翘楚。
我不知道究竟是谁的大手笔,让Benz成为“奔驰”,有了这样画龙点睛的效果,不过这样一个案例,应该是对所有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最佳教育——深入的本土化营销,必须结合中国文化,才可能在这片独特的土壤上生根发芽。结合中国本土文化越多,哪怕只在品牌汉语化和细节雕琢修饰上,用足了功夫、产生足够好的创意,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一个西方媒体对中国这样的市场特性,做过一段有趣的描述:一个北京人下班后的休闲生活,也许是穿着一双“持久不坏”的鞋、启动他那匹“宝贵的马”,然后到酒吧里,喝一杯“幸福的力量”啤酒,如果他还带着一个未成年人的话,那么应该在酒吧给孩子点一杯“美味快乐”……
这段描述中,集中了四个成功汉语化的国际品牌:耐克、宝马、喜力和可口可乐。
之所以西人要如此介绍,有一个重要因素存在:汉语不是拼音文字,字符和读音之间,没有望之生音的便利。所以对于一个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单在品牌汉语化译名这一项上,就需要既朗朗上口、符合原文发音,又要在文字呈现上,贴合中国民情,双重的转化挑战。这样的文化挑战,在其他大的市场上很难碰到。
于是一些熟悉中国文化,又能和国际品牌沟通无障碍的专业人士和机构,在中国这个越来越开放的市场上,得到了更多专业化服务机会。
北京、上海和成都,有了多家品牌服务公司,内容就包括对于各种国际品牌的翻译、诠释和深度包装,这样的细分行业,在西方商业环境中是罕见的。一些忽略了中国市场特性的西方品牌,就在中国遇到过麻烦。
例如Peugeot,标致,法国的大汽车品牌,八十年代就在广州办厂生产,最终撤离广州,然后又再度进入中国市场,和其整体经营以及中法外交关系相关,但其品牌的中国本土化经营,曾经长期被市场营销观察者诟病。就拿Peugeot名称翻译这一项,《纽约时报》开过玩笑,说这个发音在中国俗语中,有着另外一种含义……最终用“标致”这两个汉字,算是一个好译名,可不能隔离开那层侮辱性隐意,总有些不妥——Peugeot在中国民间遭遇到的各种嘲讽辱骂,和这个译名关系太大了。
例如微软推的搜索引擎Bing。最开始微软就想直接音译,得出的汉字是“病”!微软(Microsoft)本身汉语名不错,却只是纯意译,跟“奔驰”比,就少了些份量了。
随着中国西部快速崛起,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进入中国西部城市成都,像洛克菲勒、壳牌、丰田、德州仪器这些品牌名称不断闪现。而在成都当地官方公布显示,截止7月底,在成都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00家,其中大部分是海外国际企业巨头。
在拓展中国市场时,并不是所有的品牌,都能像“奔驰”那样幸运的找到一个汉语名称,但是融入中国本土化的市场环境,甚至是融入中国西部城市成都这独特的文化环境,会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这些国际品牌的成败。
作者简介:颜强,中国新锐知识分子、体坛传媒副总裁、FT中文网专栏作家。
(编辑:高伟松)
Copyright © 2012-2023 财富成都融媒体—— 政务融媒体专业服务商! All Rights Reserved .
技术支持:全分享蜀ICP备13003206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0274号
蜀ICP备130032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