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所有的美国总统和国务卿行列中,对于尼克松和基辛格,中国人似乎有着最为独特的感情,毕竟两个巨人国家的破冰之旅,是由这两个美国人完成的:基辛格在1971年秘密访华,然后是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作为总统的那一次,他自己讲述"震动了世界、改变了世界"的旅行。
颜强专栏:(特约作家/颜强)刹那间,四十年飞速过去,在这一个行将结束的2012年2月里,我们似乎都忘记了,这是尼克松访华四十年的纪念。很大程度上,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1972年的2月是一个特殊起点,因为中美最高领导的直接对话,中国通向世界的一些封闭窗口渐次被打开,这为以后的改革开放和中国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现实的背景。
尼克松在那一个寒冷的清晨走下舷梯时,现场只有一位当时就在北京驻站的北美媒体记者,此人名叫约翰·伯恩斯(JOHN F. BURNS),属于《多伦多环球报》派驻北京的记者。那时候的北京,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还是用Peking这样的拼读方式。在此之前,北美媒体没有一家具备在北京驻站的资格,伯恩斯身份被审批通过,和尼克松访华前两年,中美关系有所松动相关,那之前的乒乓外交、作家斯诺传话,都是一些细微的迹象。
记者伯恩斯此后写过大量关于尼克松访华的报道,每次我看到这个姓氏,都忍不住要哑然失笑:Burns,听上去和马特·达蒙演的那个间谍特工系列片,《伯恩的身份》(The Bourne Supremacy),多么的谐音。我也忍不住要臆想一下,我们印象中那个冷战年代的国际驻站记者,岂不都有点特工情报背景,否则中国现在的谍战片怎么拍……
四十年前伯恩斯就在尼克松访华的现场,四十年后,他还在写纪念文章。在他印象中,周恩来总理永远都是"一丝不苟、无可挑剔"的,从外形到举止谈吐。周恩来总理在舷梯下等候尼克松及其夫人时,地面没有红地毯,简单阅兵式时,也没有红地毯。不论后来评述原因如何,这都暗示着两个巨人之间首度握手的艰难。
然而尼克松毕竟来了,此前所有的相互暗示,透过巴基斯坦、罗马尼亚等国际中间站周转的信息,通过乒乓外交等特殊形式传递的信号,自然比不上面对面交流的直接。分歧在于台湾问题,但是面对面的交流,却是求同存异的最好的交流方式--人类亘古以来,直至如今的无线互联、自媒体时代,面对面,依旧是最好的交流方式。
在那次访问中,毛泽东的政治哲学家风范,也得到了向西方社会传播的机会。一个记者伯恩斯自己参与的细节,格外有趣:周总理招待尼克松的国宴上,记者们只能在很远端观看,伯恩斯的话是"拿着望远镜才能看到主桌"。散席之后,伯恩斯冲到主桌盘,乘现场保安不注意,偷偷盗走了桌上写有"理查德·尼克松,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字样的席卡。一天之后,就有美国拍卖行出价25000美元给伯恩斯。伯恩斯最终将这纪念品,通过后来任中美联络处主任老布什,送给了在"水门事件"后下野的尼克松。
这一次七天访问,当然也是政治人物的现实选择,是两大巨人在时世环境下做出的趋同决定。不论如何,两个敌对冷漠、而且相互完全不了解的巨人,由此开始相互走近。虽然四十年来,基于不同的利益诉求,纷争时有发生,但是对话和交流,是解决纷争,追求和平共处的最佳方式。尼克松和基辛格,也成为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不论史家如何评述,在四十年前那样的特殊环境里,在那个寒冷的清晨,来到一片完全陌生并且可能是敌对环境,尼克松的勇气,毛泽东周恩来的开明睿智,改变了这个世界。四十年过去,风云际会中的政治巨人,只有基辛格博士还在人间,而这四十年前的会面,仍然在改变着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留下了不同的烙印。
成都频道特约作家颜强简介:中国新锐知识分子、体坛传媒副总裁、FT中文网专栏作家。(编辑:高伟松)
Copyright © 2012-2023 财富成都融媒体—— 政务融媒体专业服务商! All Rights Reserved .
技术支持:全分享蜀ICP备13003206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0274号
蜀ICP备130032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