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股市的观察,国际投资界和媒体的争议,始终不能降温。
颜强专栏:(特约作者 颜强)回避中国市场的观点产生,是因为中国股市在过去十多年不合逻辑的表现,回报率不可预计。支持投资中国股市、买进中国的,则认为过去三年的经济调整,中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并没有那么可怕。两种声音的交织,或许也是从局外人角度,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一种分析。
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数据,并没有充分反映在中国股市的成长上,这是拒绝买进中国论者的论据,阿伯丁资产管理公司亚太区投资经理休·杨,就持此种观点。他的分析指出,从1992年中国股市开启时投资,投资人在20年后的今天只怕还在亏钱,因为中国经济的特点是"宏观杰出,微观糟糕",这种特点表述在资本投资上,就是针对一些个体项目的投资,未必总能收到利好回报,跟中国经济整体增长趋势不吻合。
国企在中国经济中的大比重,或许是这种怀疑论者担忧所在,国企发展的动力,并不完全是为了所有股东的平均收益,国家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权重要大于对股东的投资回报。同时国企透明性不够充分,高管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令人怀疑,时刻都可能动摇投资者信心。
于是像杨这样的投资管理者,既看重中国经济的"宏观杰出",但在自己的投资组合中,又不敢选择太多中国大陆企业,所以他会更看好香港股市,"许多香港上市公司,40%的利润来自于中国大陆市场,不过在企业管理水准上要更符合国际市场规则。"
还有一些基金管理者,则对公开的官方经济数据有着怀疑,认为和市场上实际情况有些出入。对于中国经济已经走出维谷的观点,有分析者认为,固定资产投资上扬,但零售与消费并没有提振,更多基础建设的投入,未必能转化成整体经济活力的复苏。
然而支持者对于中国经济增速减缓,反倒有更达观的态度。增速减缓,通胀也变得可控,他们觉得,中国大陆经济和香港经济一样,会走上更稳健的发展道路。
有人甚至指出,各种"牛市"所需条件,现在都已经具备。所谓的经济泡沫,仍有可能爆破,但在相对略低速却更扎实的发展环境里,中国和整个远东经济,应该是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复苏的火车头。这样的经济大环境,应该在公共资本市场上得以体现。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整个国际贸易水准的恢复、各种利率下调,对于蒙受了挫折的中国制造业,会是利好消息。十八大前后平稳的政治过度,也在创造着一个更好的经济发展政治基础。
类似的争辩,在国际媒体上大有呈现。2013年元旦这天,《华尔街日报》的大标题就是"中国股市不可信赖",而英国《金融时报》则温和看好2013年上半年中国股市的发展。争辩激烈的程度,让中国股市依旧是雾里看花的谜团。对于中国本土投资者而言,久为股市所伤,要想回复勇气,这半年时间就算"牛市"再现,怕也不太够用。
成都频道特约作家颜强简介:中国新锐知识分子、网易门户副总编辑、FT中文网专栏作家、前体坛传媒副总裁。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编:高伟松)
Copyright © 2012-2023 财富成都融媒体—— 政务融媒体专业服务商! All Rights Reserved .
技术支持:全分享蜀ICP备13003206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0274号
蜀ICP备130032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