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成都创业人物:文|风马牛 (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
沈爱琴,中国最杰出的女企业家之一,第一代浙商中的「巾帼英雄」,被领导称为「宝藏女孩」。她勇往直前、无惧无畏的的奋斗精神激励了许多人。
作为一个 14 岁便辍学的农村女孩,沈爱琴的前半生一直在与苦难的命运抗争。她种过田,割过草,做过「赤脚医生」,直到 1975 年才正式创办杭州笕桥绸厂(万事利集团前身)。经过 40 多年的艰苦奋斗,昔日风雨飘摇的农村小厂已发展成为一家以丝绸纺织、文化创意为主业的现代企业集团。如今,万事利拥有全国丝绸行业唯一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其丝绸产品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马云评价她称: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企业家里,女中豪杰少之又少,沈爱琴是一个。当年办企业完全跟我们今天不一样,要几倍于今天的勇气、激情、担当、智慧、洞见,沈董事长当时有这样的魄力,让中国的丝绸走向世界,让人由衷佩服。
杭州笕桥绸厂
沈爱琴从小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任何事情都爱冲在前面。尽管她热爱学习,但 14 岁那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沈爱琴不得不被迫辍学,回家帮忙干农活。种地、割草、放牛,沈爱琴抢着干,但从来不抱怨。
上世纪 60 年代,由于农村医疗条件极差,县里决定挑选一批青年培训成「赤脚医生」。作为村里学历最高,并且干活最突出的人,沈爱琴被推荐去了。经过培训后,沈爱琴回到村里行医,直到 70 年代初,被派往杭州笕桥医院代行院长职务。在医院工作的几年里,沈爱琴培养了多名「赤脚医生」,并且使得原本处于瘫痪状态的医院起死回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杭州创办了十来家国营丝厂,笕桥镇也想要办一家绸厂。在 1975 年时,镇领导找到了沈爱琴,把创办绸厂这件事又交给了她。
办厂初期,厂里租的破厂房要修,又没钱请人,沈爱琴第一个带头爬上了房顶。当时有封建思想的人传言说「女人上房顶不吉利」,沈爱琴不理会这些闲言碎语,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自力更生,把企业搞好。
沈爱琴记得:当时我办厂的时候,可谓异常艰辛。厂房就是两间低矮破败的平房,平日连阳光都见不到,雨天还会漏水。当时杭州第一织布厂正在翻建办公大楼,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用料紧张,而我正好有此资源。于是找到杭州第一织布厂的负责人,提出提供建办公楼所需的全部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折价 3600 元,购买该厂淘汰下来的 10 台铁木织机。虽然设备非常简陋,下面用脚踩上面还得用手拉,但总算能够将就使用。
厂房和设备有了着落后,原料又成了沈爱琴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当时她一家家跑国有绸厂,请求厂长把废弃的下脚料卖给自己,再带领工人在一堆堆下脚料中千挑万选,挑出可以用作原料的生丝。
创业起初,厂里的职工都是农民,为了解决技术问题,沈爱琴一趟趟跑上海、跑绍兴请专家来厂里给员工培训。此外,她还将十几位国营绸厂的退休师傅返聘到笕桥绸厂。据沈爱琴女儿屠红燕描述:母亲作为第一代创业者很不容易。记忆中,她每天早上七点钟就要到岗,晚上加班到很晚。那时候,厂子里没什么资源,母亲靠的就是夹缝里求生存和永不服输的精神。
沈爱琴很清楚,小厂要想做起来,只有大力改革。在厂里,她宣布了六条举措:首先,厂内的检验人员严格按照行业标准来检测;第二,提高操作人员的水平,把控质量水平。就连丝线打结这样的细活,也要比武竞赛;第三,派质检员参加由浙江省丝绸公司举办的检验员资格考试,和国有企业员工一样考取证书;第四,建立厂部与车间、车间与班组、班组与个人的三级经济承包责任制,各项指标直接分配到个人;第五,生产一线工人,实行按件计酬,多劳多得,工资全部浮动;第六,科室人员工资、奖金按其完成任务好坏而浮动。
这个方案革除了沿用多年的陈旧规矩,职工的积极性像火山一样爆发,将绸厂的生产和经济效益推向一个高峰。
1983 年,万事利产品成功进入王府井百货商店
由于是计划外的企业,起初,沈爱琴的产品难以进入国营销售网。于是,她亲自带领全体职工,每天清早骑自行车或者挑着丝绸被面到周围集镇赶集,等卖完后再赶回工厂上班。一年下来,厂子里的欠款全还清了,崭新的自行车也散了架。沈爱琴用这种最原始的销售方式,把产品卖了出去。
改革开放后,沈爱琴决定告别传统的销售方式。当时王府井百货是全国名气最大的商场之一,为了把丝绸销到全国,于是沈爱琴把北京当做第一个目标。据员工描述:有一次同事好不容易排队帮沈总买到了一张去北京的卧铺票,回来却被她批评了。沈总说我又不是财主,让快去退了,买硬座票。可那时候火车票很紧俏,一来一去就只剩站票了,那可得 20 多个小时啊。晚上,沈总就在硬座底下铺上报纸睡了一晚。
沈爱琴女儿屠红燕回忆说:我们那个时候织的被面卖不掉,然后母亲自己就背着麻袋,坐火车到北京王府井大街去卖。晚上,就住五毛钱一晚的浴室大通铺。母亲什么人都不认识,但是她拿着一张产品证书,说我这个被面是达到国家标准的。人家看了她的产品这么好,然后母亲又说你们就卖了再给我钱好了,不卖不要钱。就这样,母亲才一步步打开了北京市场。后来母亲又带着员工肩挑背扛把产品推销到全国各地。饿了,就咬一口馒头;没地方住,就在长途汽车站广场打地铺。遇到什么样的客户都有,个别不友好的客户甚至把她们逐出大门……但她们没有气馁,仍然锲而不舍,打拼市场。
随着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八十年代末,沈爱琴又上马印染厂、服装厂、引入污水处理设备等多个项目,形成「一条龙」生产线,几乎所有的项目都是当年投产当年见效。在沈爱琴看来,丝绸即使再高档,也仍然是半成品。只有成为服装,才是终极。那时候,沈爱琴花了很大力气派人到国外考察学习。当时国内绸业一片兴旺,产品供不应求。正当人们忙着扩大生产时,沈爱琴却看到潜在的危机:由于缺乏先进技术,国内产品的档次低,即使出口的,也是半成品的坯绸。此时如果按兵不动,那才是最大的风险。
于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沈爱琴斥巨资引进喷水织机、真丝印花生产线、全电脑针织大圆机等国际一流设备。通过这次技术改造,确立了万事利在中国丝绸行业引领者的龙头地位,同时吹响了中国丝绸工业升级换代的冲锋号。
万事利高管记得:刚开始搞技改的时候,有些同行们不理解。能挣钱的时候,这个人怎么反倒去花钱呢?不久,市场优胜劣汰的大浪劈头打来,不少丝绸企业亏损了,倒闭了,丝绸产业走入低谷,万事利却一枝独秀,他们这才明白沈总的高瞻远瞩。
沈爱琴女儿屠红燕在接受采访时还说:为了搞技改,母亲将所有的家当都投了进去,经历了非常多的困难。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大民企、大国有企业都没有想过要进这么多的先进设备,你一个民营企业小厂,凭什么要引进来?但母亲就是看到这个市场的未来,她有这种敏锐度,所以她就一定要干。母亲大胆的决定震惊了省市区很多相关部门,人家一次次拒绝她,讽刺她。可为了获得认同,母亲却天天坐在在审批部门里,一天天地磨、一遍遍地说,最终打动了审批部门、说动了银行,获得了外汇额度,只待解决贷款担保问题。最关键的时候,母亲给鲁冠球打了电话,鲁冠球二话没说直接在担保书上签了字。他说,你沈爱琴认准的事,下这么大决心在做的事,一定错不了。
几乎在公司进行技术改造的同时,沈爱琴还干了件大事,她以杭州笕桥绸厂为主体,跨行业、跨地区联合了 30 多家工商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组建「浙江万事利轻纺工贸集团公司」。
1995 年,国家对企业出口承包任务和外贸经营权放开,「排队」已久的万事利率先获得自营进出口权。凭借过硬的质量,打着「中国万事利」制造的真丝服装远销到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2000 年 9 月,万事利更是成为中国丝绸行业唯一「赴美大使」,沈爱琴随同主席访问美国,参加「中华文化美国行」系列活动。《黄河之梦》丝绸时装发布会在美国引起轰动,只有 400 个座位的演示厅,竟然挤进了 1000 多人。沈爱琴感叹道:我一直在想,中国的丝绸要靠什么赢?应该是一种思想文化。这个思想文化是什么?就是我们的改革开放,中国强起来了,中国的丝绸要走向世界。
美好的愿望背后,是不断开拓创新,作为国内丝绸行业第一个驰名商标,万事利从产品制造开始走向文化创造,时刻寻找向世界展示中国丝绸的机会。沈爱琴表示:我最想做的事,就是把中国文化元素与艺术、时尚完美结合,变成一个真正的消费品品牌,让年轻人也爱上丝绸。
从 APEC 会议,到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 G20 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峰会……几乎每一次盛事,都有万事利丝绸的身影,成为一个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窗口。沈爱琴说:我们不止在做丝绸,也是在做丝绸文化,因为我们是丝绸之府,所以我把丝绸做好做大,用心在做、用感情在做、用五千年的历史在做。
由于产品闻名全球,沈爱琴也得到许多领导的赞许,称她为「巾帼英雄」、「宝藏女孩」,勉励其再接再厉。
2000 年,万事利参加「中华文化美国行」系列活动
2001 年,沈爱琴正式将企业更名为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并提出「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发展思路,在做大做强丝绸服装主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生物科技、文化产业、医疗产业、物流商城等产业。
据沈爱琴女儿屠红燕描述:年轻的时候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涉及其他产业,想着安安稳稳做好丝绸就行。当我自己成为了企业掌门人的时候,我才理解了当初母亲的选择。在她看来,只有把企业的实力做强、根基做厚、产业变得多元化,才能在丝绸这一单一产业遇到周期性低谷时,靠着厚实的家底等待新一轮机会的到来。如果没有当年的布局,如今的万事利尤其是丝绸产业不可能发展得这么稳健。可以说,母亲很具有创新精神、超前意识。
沈爱琴的超前意识还体现在接班上。为了培养屠红燕,她早早把女儿送去日本纺织厂做一线工人,回国后,又让女儿从基层业务员、营销代表干起,历经十八年磨砺。2012 年,沈爱琴正式将万事利的接力棒交给屠红燕。与此同时,她还给女儿留下八个字:真诚、诚信、求真、务实。
人们都说女人像水,但是沈爱琴更像海。当记者问她做企业这么多年,感觉最困难的是什么时,她回答道:是人。技术、管理、营销、设备更新等等都可以花力气办到,而用人、识人、管人是最困难的。一个好的人离开我,我会很伤心;一个不好的人离开我,我也很伤心,因为说明我的管理还不够好。我曾经培养了一个副总,和我一起白手起家 11 年,改革开放以后,他出去做老板。他走的时候,我还生了一场病。许多大学生到万事利做了一两年后因为不喜欢做传统产品就跳出去了,我很痛苦。在培养大学生过程中万事利抛本不止千万,但我从来不卡人,让他们来,让他们去。现在我也慢慢想通了,人跟水一样,是需要流动的,反正他们出去后,也是在为社会创造财富嘛。这么一想,心里也就平衡了。一个企业的成功,不仅在于它能赚多少,更是在于它能为社会贡献多少。做负责任的企业,是万事利天地人和的企业文化的应有之意。
尽管没有受过很多教育,但沈爱琴具有那个时代人所有的忠诚和智慧。她说:钱这东西没了不行,但人死了也带不走。钱多了用得不好还会害子女害家庭,我是只会干事没时间花的那种人。我先生在杭州工作 30 年,不抽烟,不喝酒,家里的钱除了造了房以外,全部入了股。虽然平时工作很忙,但我们家的早饭一直都是我做,一直做了几十年。我喜欢我们现在的大家庭,方便又开心,每次下班回家都有一种温馨的感觉。我终生不要做「富婆」,因为那样压力会很大。我们女性不要跟别人去争什么,当初我会选择丝绸,这也是女性个性化的最好体现。
退休之后,沈爱琴师从名师,专心研究书画,她的作品大部分送给了朋友。据裱画师描述:沈爱琴人很大气,没有一点架子,但对作画很严格。屠红燕则说:为了不妨碍我们的工作,退休以后母亲不愿意再来企业里,也不让我们给她设办公室。我知道,她对事业是多么执着,有着万分不舍,可是她心里知道,为了企业的发展,早交班企业早得益。为了让我们放心,她每天学画画试图充实自己。现在想起来,还是很心疼母亲。
沈爱琴
2016 年 8 月,万事利集团创始人沈爱琴因病逝世,享年 71 岁。据员工回忆:沈总患病期间曾到美国看病,情况越来越不好,但是老太太意志力很坚强,很乐观。记得有一年,沈总被误诊为绝症,后来是虚惊一场,而她也变得更豁达了。
得知沈爱琴去世的消息后,整个浙商群体感到惋惜。
宗庆后说:我和沈爱琴两人年龄相近,都是白手起家,一起闯过最艰难的岁月。她性格很好,每次见面都很开心,聊聊家常,说说各自企业的情况。她也是个很能干的人,魄力大,也善于处理各种关系。最可贵的,是那份骨子里的踏实、坚持。
南存辉表示:沈爱琴待人处事总是乐观向上,各方面都很优秀。她不仅为中国丝绸文化的传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她传承的不仅是事业,还有文化和精神。
马云评价她称: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企业家里,女中豪杰少之又少,沈爱琴是一个。当年办企业完全跟我们今天不一样,要几倍于今天的勇气、激情、担当、智慧、洞见,沈董事长当时有这样的魄力,让中国的丝绸走向世界,让人由衷佩服。今天浙商又少了一个传奇的企业家,我作为后辈,作为浙商一员深深哀悼,深深遗憾......好在万事利后继有人,沈董事长的事业还在发扬光大!
参考资料:
1.《屠红燕:母亲相信丝绸在未来一定有出路,她穿丝绸,她爱丝绸 | 浙江民营经济改革开放40年40人》,浙商头条,浙江省工商联
2.《追思沈爱琴的璀璨一生》,中国网
3.《沈爱琴:又一个财富故事开始了》,科学投资
4.《马云等浙商追思沈爱琴 评价+图文+视频+语录,关于她的一切这里都有了》,浙商杂志,沈彬彬,姚珏,倪敏
5.《沈爱琴,福布斯的一个特例?》,杭州网,朱瑾
6.《万事利集团创始人沈爱琴——锦绣人生长流芳》,浙江在线,陈佳莹
7.《沈爱琴:最特殊的「首富」人物》,北京青年周刊,董慧
8.《沈爱琴:丝路勇者》,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王世良,许小东
9.《万事利集团创始人沈爱琴今晨去世,与步鑫生、鲁冠球同辈》,浙商网,甘居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