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成都智库分享:即日起,财富成都智库栏目将推出熊云波专栏,熊云波现任四川金融资产交易所董事长,常年从事私募债券与金融投资工作,对金融领域有着独到的分析。同时,川金所的金融投资团队也将定期向财富成都供稿,川金所是由四川省政府批准设立,由中国证监会备案,注册资金1亿,专业从事投融资、金融资产交易、财富管理等金融服务的机构,该机构金融投资团队所供稿件对于当今金融发展趋势有所关注,或许对读者有所启示,敬请关注。
0.前言
“影子银行”这一概念是在2007年,由美国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PIMCO)前执行董事Paul McCulley(麦卡利)在美联储年度会议上首度提出。在美国,影子银行是指将银行贷款证券化,再通过证券市场获得资金或进行信贷无限扩张的一种融资方式。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简称:FSB)对影子银行的定义是,由(部分或完全)在正规银行体系之外的实体及业务活动所构成的信用中介,根据其发布的2012年全球影子银行监控报告,2011年全球影子银行业务规模为66.6万亿美元,是全球同期GDP的111%。
由于中国远未形成美国式成熟的资产证券化信用链条,中国影子银行一般被认定为除银行信贷之外的其他的融资渠道[ 笔者认为,属于股权权益投资性质的PE、创投等与基于信用的风险融资不同,似乎不应列入影子银行。]。央行调查统计司的一份内部研究报告曾给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界定了明确的范围——“商业银行表外理财、证券公司集合理财、基金公司专户理财、证券投资基金、投连险中的投资账户、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小额贷款公司、非银行系融资租赁公司、专业保理公司、金融控股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票据公司、具有储值和预付机制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有组织的民间借贷等融资性机构”。
中国式影子银行的规模多大?国内几家金融机构一致的看法是,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中国影子银行存量约28.3万亿,占银行业总资产规模22%,与GDP的比例为55%。
在中国式影子银行中,大部分实际上是跟银行活动有关联的。招商证券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中国影子银行的构成中,银行承兑汇票占30%,民间借贷占23%,委托贷款和融资类信托产品占31%。剩下16%,由同业代付、融资租赁、典当、小贷公司、创投基金等机构贡献。
本文所指银行内影子银行,特指银行主导的、利用银行理财资金从事的与银行信贷活动相关的业务,包括利用银行理财资金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券商资管业务、银行保理业务等等。有人预测,在影子银行总规模中,与银行信贷活动相关的业务占比可达50%以上。
1.银行内影子银行产生的根源
通常理解,银行是享有“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特许经营权的机构, “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是银行核心业务,是其本业,何来影子银行之说?下面细细道来。
1.1 银行内影子银行产生的内因
银行是通过贷存之间的息差来获取利润的。吸收存款越多,发放贷款越多,就能获得更多的利润。但银行监管部门出于对银行风险控制的需要,不会让银行无限制的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监管部门主要是根据资本充足率和“贷存比”来控制银行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规模。资本是趋利的,赚钱是资本的天性。银行只有尽可能的发放贷款才能赚更多的钱;而银行要多发放贷款,必须要吸收更多的存款;但银行又受资本充足率的限制,其资本补充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要求。如何突破这个桎铐?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资本的趋利性自然会迫使银行想办法突破监管的限制,银行内部的“影子银行”业务于是随之而生。
监管部门是通过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监管银行的,通常,存款属于银行的“负债”业务,贷款属于银行的“资产”业务。因此,银行要突破前述限制,首先就是在资产负债表上做文章,尽量的把本属于表内的“风险资产”业务不计入“风险资产”类或者想方设法把已经计入“风险资产”类的业务移出去,即“出表”。
前者,把本属于表内的“风险资产”业务不计入“风险资产”类,是针对新增风险资产,其主要做法是利用银行“不记表内”或“部分记入”的信用,通过发展理财业务、担保或者承诺类业务,来实质性的发展“贷款”业务。例如:银行理财资金,在目前的监管要求下,银行作为理财资产的管理者,理财资金不属于银行的负债,银行不必付出信用,因此,理财资金所投资的资产,也不属于银行的风险资产,不计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于是,银行就利用理财资金做文章。其操作手法,典型者如银行利用理财资金通过第三方机构(往往是银行自己体系下的机构或者其它信托机构)对银行“因受规模限制已批未贷”的项目发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或者 “券商定向投资”。
后者,把已计入表内的风险资产“出表”,为新增业务腾规模,也是银行重要的影子银行业务。其操作思路主要是利用第三方机构(信托、证券资管或者交易所),把银行表内的风险资产包装成收益权,银行自己准备理财资金,购买此收益权,在此情况下,第三方机构纯粹是资产和资金的“通道”(俗称通道业务),银行自己承担所有相关风险。此类操作,此前有所谓银信合作业务,受到监管部门关注并采取相关监管措施后,最近又发展出银证合作(银行与证券资管合作)以及银所合作(银行与交易所合作)等各种第三方通道性质的“银某”合作业务。
无论银行采取何种手法,银行内部影子银行业务的本质是银行突破监管部门限制,追求规模和利润,这是影子银行业务在银行兴起的内因。
1.2 银行内影子银行产生的外因
银行内影子银行产生的外因有两个。
其一,银行客户对高收益的要求。作为存款人以及投资者来说,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追求最大化的收益是其天性。2006年次贷危机在美国引发,继而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对于我国的直接影响,主要有三:2007年的股市虚火以及2007年下半年掉头往下直至今日萎靡不振、2008年推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以及由此引发的通胀和一系列后遗症、出口减速内需难振经济转型蹒跚而行。特别是股市不振以及2009年以后的通货膨胀CPI高企,居民财富面临较大的缩水风险,直接刺激了居民对各类理财产品的需求。这几年,信托资产规模从2万亿膨胀到6万多亿,银行理财资金存量规模飞速扩展至接近7万亿(据统计,2012年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规模流量将不低于20万亿元),真实的反映了这一切。在“跑赢CPI”的现实需求下,银行的存款客户对银行提出了严肃而又迫切的要求,银行必须正对,必须提供可以不让客户资产缩水或者尽量少缩水的产品,否则银行可能面临客户的流失,存款的流失。这段时间,“刚性兑付”约束下“中风险,中收益”的信托计划产品的急速膨胀,实质上已经形成了“市场化利率”产品的竞争,对银行业务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直接加深了银行的焦虑。受金融管制的限制,银行不能推出超过规定利率要求的存款产品,因此,银行只能推出高于存款利率、高于CPI的理财产品,应对客户即“市场化利率”要求,也是不得已和势在必行的事情。由此而起,客户对高收益产品的追求和形成的巨量理财资金,直接推动了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为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弹药。因此,可以说,银行客户对高收益产品的追求,是银行发展“影子银行”业务的外因。正如专家所言,影子银行业务本质上是“利率市场化”的反映,是“利率市场化”竞争态势下客户对“市场化利率”要求的反映。
外因其二,是货币当局和监管当局因对宏观经济调控、行业调控等需要而引发的对贷款政策的变化和限制,行业限制必然推升行业利率,银行为留住客户以及追求高收益,必然发展表外的影子银行业务。在此不多赘言。
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外因和内因的相互影响、相互反映、互相促动,推动了银行内影子银行的大发展。银行内影子银行的大发展,既是银行内部扩大业务规模、规避监管的需求,也是银行客户追求高收益、利率市场化的压力使然,是综合因素影响下的结果。
2. 银行内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趋势
任何事物都有萌芽、发展、鼎盛、衰败、灭亡的过程,影子银行业务也不例外。中国式影子银行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影子银行业务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资本市场的不过完善和丰富,必将演化出新的形态,旧的灭亡、新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就中期来看,中国金融改革主要是人民币国际化和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和利率市场化是中国未来3-5年金融改革的主线。两化改革如影相随,不能割裂。从人民币政策改革演化的过程来看,基本延续了“先外后内”、“先贷后存”的过程,即先改革“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兑换”政策再改革“人民币利率”政策,先改革“贷款利率”,再改革“存款利率”,目前,所谓利率市场化改革也主要剩下“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了。人民币国际化中,贸易项已经基本不存在问题,资本项也正在推进当中,个人境外人民币直投以及集团业务境外外汇归集已试点启动,人民币离岸中心在建立形成中,境外人民币债券发行日盛,境外人民币境内直投规模不断扩大,境外人民币的回流通道在不断完善和扩充中… …根据中国金融十二五规划以及近期中央权威人物的发言来看,十二五末期,人民币国际化肯定要达到相当程度,一定程度的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可自由兑换似乎不再遥不可及。那么,人民币国际化下的人民币利率市场化,不可能裹足不前,在国际化的大前提下,境内外互通的货币和资本市场一旦形成,不可能存在境内封闭、孤立和管制的人民币利率市场。因此,笔者判断,未来3年,人民币国际化将达到相当程度,再过两年,即目前3-5年后,利率市场化也要达到相当程度,即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将基本完成。
人民币国际化和利率市场化必将对国内金融环境以及各金融从业者造成深刻而巨大的影响。作为本质上是利率市场化反映的中国式影子银行业务,特别是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将产生何种影响?
存款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可以根据市场即客户需求自由的直接提供市场化的存款利率产品,原来为应对客户需求而发行的各类理财产品将大幅萎缩或者不复存在。另外,人民币国际化和利率市场化后,货币和监管当局对行业贷款的限制政策可能会进一步减弱,管制利率的溢价空间将大大下降,银行监管套利的动力也将大大减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看到,在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中,如果银行理财仍然提供刚性兑付承诺,银行依然提供与理财资金等额的信用支出,监管部门决不排除将其计入风险资产类别之内,理财资金将视同于银行负债,即客户存款。因此,在综合上述各种外因的作用下,尽管银行腾挪表内规模的内因依然存在,但其业务规模必将大大缩减。以后,银行低风险以及无信用支出的中间业务、信贷资产证券化、银行间市场私募债以及银行间市场拟推出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等可能将形成新的影子银行,中国的银行内影子银行将逐步发展变化为美式影子银行的形态。
就近期来看,中国银行(601988)董事长肖钢在《中国日报》撰文评论影子银行,他指出,目前银行发行“资金池”运作的理财产品,由于期限错配,要用“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兑付,本质上是“庞氏骗局”。这篇文章在金融界引起很大反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在其最新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表达了对中国“影子银行”问题的担忧。此前在十八大期间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也曾表示,中国影子银行的问题和规模比全球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所暴露出来的影子银行小得多,且多数都处在监管之下。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则称,银监会将立足实际情况,加强对影子银行的杠杆率、并表风险等的监管。有传闻,尚福林将升任央行行长,肖钢将继任银监会主席,结合二人对银行理财业务和影子银行的看法,不排除近期银监会将加强对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管以及将投放于信贷类资产的理财资金部分并表计入风险资产。这样,势必大大削减银行内影子银行业务的规模。
3. 金融资产交易所的举措
金融资产交易所是帮助银行发展银行内影子银行业务的重要场所和手段。未来3年,银所合作的相关产品是金融资产交易所重点业务、主要业务。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过分沉浸于此而罔顾未来发展趋势,盛极而衰,也不是不可能。不过,毕竟人民币利率市场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在这3年内,交易所应加大发展传统银所合作业务,尽快把交易所的市场影响和业务规模做起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交易所还应密切关注和研究发展轻资产占用、轻信用支出的银行中间业务以及银行间合作业务,跟踪研究美国影子银行的规律和趋势[ 美国式影子银行,各类债券以及以标准化合约形式表现的各类金融衍生品,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其交易往往发生在金融机构之间,是金融机构之间资产和资金交易的主要内容。中国银行间同业市场业务,目前正处于初级到中级发展的阶段,其交易标的常常是非标的信贷资产以及各种直接的资金行为(资金拆借和存放业务),不过,标准化的金融产品-债券和半标准化的金融产品-票据的交易,也占据越来越大的规模。],占据未来发展先机,发展成有特色、长青常在、时时创新的金融资产交易所。
从金融资产交易所的长期发展来说,在银所合作中,金交所不能局限于成为银行信用活动的通道,而应该成为银行信用活动风险披露以及风险分散和转移的平台。研究和发展各类风险交易产品,将是交易所不懈的长期追求的目标。
财富成都编辑部提示:智库分享栏目文章,为财富成都智库、专栏作者及资深会员撰写或推荐分享的内容,目的在于促进投资、创业者们的交流和发展。好东西大家共分享将更具价值。财富成都智库欢迎就此话题撰写、分享更多商业智慧。如果因此侵害了作者本人或相关方的意愿,请您及时告知,我们将暂停分享。(编辑:付道金)
Copyright © 2012-2023 财富成都融媒体—— 政务融媒体专业服务商! All Rights Reserved .
技术支持:全分享蜀ICP备13003206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0274号
蜀ICP备13003206号-1